保护好眼睛!安徽四个小学生就有一个视力不佳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6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8-6-4 18: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6 月6 日是第23 个全国“爱眼日”。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已经成为青少年检出率最高的眼病。历时两年的安徽省中小学生视觉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较高,其中小学生为25.5 %、初中生为60.0%、高中生为79.9%。值得关注的是,小学5~6年级、初中3 年级、高中2-3 年级是中小学生近视增长较快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徽省中小学生的视觉健康状况,安徽省防盲技术指导中心、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温跃春主任带领的团队共十余人,在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于2016-2017 年在我省境内选取了有代表意义的北部平原的灵璧、中部江淮之间的肥东、大别山区的金寨、南部三省交界的宿松四县进行了中小学生眼健康相关调查,为我省今后青少年屈光不正的综合防治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历时两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县小学生2502 人、初中生1319 人、高中生1234 人,进行入校体检,分别对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进行检查。
  根据中华医学会《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提到的不同年龄儿童视力正常值下限中,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小学生25.5% 、初中生60.0% 、高中生79.9%。小学生屈光不正检出率为23.2%,其中近视的检出率为20.8 %,高度近视检出率为2.5%;初中生中屈光不正的检出率为57.5%,其中近视的检出率为56.6%,高度近视检出率为6.7%;高中生中屈光不正的检出率为78.8 %,其中近视的检出率为78.4 % ,高度近视检出率为12.7%。
  同时,专家对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进行了统计学比较,发现增幅在小学5-6 年级、初中3 年级、高中2-3 年级发展较快。高度近视在不同学段间成倍增长,初中组是小学组的近3倍,高中组是小学组的近5倍。
  延伸阅读
  目前还没有根治近视的办法
  在这次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近视防控误区,安徽省低视力康复技术专家组组长、安徽省防盲技术指导中心秘书、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梁莉给出了一些建议。
  及时检查
  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近视,但也可能是一些眼部病变造成的,比如圆锥角膜、视神经炎等。所以一旦发现孩子视力低下,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眼部体检和屈光度检测,明确屈光不正类型(近视、远视、散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以免耽误治疗。
  散瞳验光
  “ 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首次验光,我们均建议散瞳验光。”梁莉表示,孩子眼睛的调节力比较强,散瞳药水是眼部睫状肌麻痹剂,用药后可以检测出孩子的真实屈光状态,避免假性近视的结果。
  在散瞳之前医生会对孩子眼部体检并排除禁忌症后才使用,药品本身不会对眼部组织造成伤害,偶有过敏反应,医生会对症处理。
  科学配镜
  一旦发生近视,一定要科学地验光配镜。未矫正的近视是眼视力疲劳的主要原因,视疲劳的存在会造成恶性循环,并成为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的原因之一。科学的验光配镜是避免视疲劳、获得清晰舒适视觉效果的主要手段。
  梁莉表示,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会造成新的视疲劳,不利于近视发展的控制。科学验光配镜的原则是清晰、舒适、持久,客观屈光度数的测定只是医学验光的一部分,还应根据患者的眼位、视功能等综合考虑后给出配镜处方。
  难以根治
  “ 近视可防可控,但是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梁莉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后任由其发展成高度近视(600 度),将加大眼部并发症的风险,比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变性和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等。近视度数的加深伴随着眼轴的增加,长大后即使做了激光手术,但是眼轴的加长也是不可逆的,同时眼部并发症的可能仍然存在。
  半年复查
  近视的青少年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儿童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随着身体的发育、近距离用眼的增多,近视处于不断加深的趋势中,所以应定期检查,根据度数变化情况,及时变更眼镜或选择其他合适的矫正方法。
  早期干预
  8 岁以上的儿童,经过严格的规范检查和筛选,可考虑选配特殊设计的高透氧性的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以达到矫正和控制近视的作用。框架眼镜仍是目前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近视度数增长过快的青少年患者,经检查筛选可选配特殊功能性角膜接触镜片。近视发展是不可逆的,所以家长和孩子要养成爱眼、护眼、合理用眼的良好习惯,早期干预,预防近视。
  梁莉 朱伟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6 02:55 , Processed in 0.04851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