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教育] 安徽引入“强校名师”助力皖北教育发展 到2027年重点建设新优质学校超110所

[复制链接]

帖子
11003
威望
0 点
红花
55731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24-11-4 08: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入沪苏浙等省外优质资源、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资源,促进皖北教育优质发展;加大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高等教育优化专业机构和布局,服务企业发展和需求。11月1日下午,安徽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安徽教育强省建设的成果。
  引入“强”资源助力皖北教育发展
  皖北地区承载了安徽省一半以上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任务,但其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安徽实施了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通过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强化资源保障和政策供给,促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提质。
  据悉,安徽省通过引入沪苏浙等省外优质资源、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资源以及挖潜皖北地区内部优质资源,采取“强校+新校”“强校+弱校”“强校+乡村学校”3种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共协调安排省外优质资源学校17所、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学校74所,皖北地区内部挖潜优质学校21所,分别与皖北地区112所拟创建新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关系。
  同时推进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四优”扩容目标,遴选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4市及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师大等6所高校对口支持皖北8市,引入上海、江苏等省市优质资源支持皖北建设新优质学校。省内地市之间、地市高校之间签订市级结对合作协议14份、校级结对合作三方协议74份。结对支持学校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平移制度做法,在管理、教学、教研、课程、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省内对口支持学校向被支持学校派出管理团队负责新校、弱校全面管理,共选派省内管理团队74个、管理人员220名。根据规划,安徽省确保到2027年在皖北地区重点建设新优质学校110所以上、扩增优质学位15万个以上,培育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500名、优秀教师(含班主任)1000名。
  加大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以10所省属师范院校为主体、35所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生培养体系,2024年本科层次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招录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4418名,2016年以来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2万名,2021年以来在安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1432名,2021年以来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28名,通过这些方式培养了一批适教乐教的优秀教师,为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安徽还加大公开招聘。每年各地通过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补充编制内教师1万余名。2009年以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累计招聘特岗教师4.7万名,有效改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通过加强支教帮扶,有效缓解相关地区教师结构性、阶段性短缺问题。
  针对目前学科师资不均衡的情况,安徽省将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各地根据人口、生源变化及时统筹调剂、动态调整教师配备,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继续完善县管校聘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岗位总量、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打破岗位设置校际壁垒。同时深化教师交流轮岗,通过集团化办学、定期交流、超编学校富余人员转岗交流、紧缺学科走教、城乡学校管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等途径,推动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常态化交流轮岗。
  安徽高等研究院连通企业政府和高校
  教育部拟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它是政府主推、市场主导、高校主研、企业主用的平台联盟,引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科研团队与安徽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攻关项目为载体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单列研究生计划给予支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带动区域高等教育优质高效发展,开辟区域振兴发展新赛道。
  安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以有组织科研创新促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三地一区”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瓶颈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两大难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安徽高等研究院能助推地方政府解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难、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弱两大难题,能推动地方聚焦主导产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升级产业、拓展市场、集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高校而言,安徽高等研究院能帮助高校解决研究生计划不足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脱离实际两大难题,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加横向科研项目,提高服务地方能力,锻炼科研团队攻坚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高校建设方面,安徽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企业需求为原点,推动“校—企—地”联合超前布局一批目录外学科专业,推动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图谱,组织高校围绕“大汽车”“大信息”“大装备”“大能源”“大健康”“大农业”等新领域,增设一批“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突出加强新工科建设,促进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供需适配,举办新工科实验班、创新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打造一批学科专业单项冠军。
  大皖新闻记者 张晓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12-6 15:31 , Processed in 0.05977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