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桥头发艺馆

[复制链接]

帖子
88
威望
0 点
红花
57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日出东方 发表于 2016-11-2 18:51:1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桥头发艺馆
IMG_7676.jpg
  潜山县城的“水岸江南”桥头,有块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招牌“余文革发艺馆”。在常人看来,主人余文革一定出生在“文革”年代,其实他的生日是1964年农历9月19。缘何有了这个名字?他家在潜山余井建军村,是个人多田少靠天收的丘陵冈。出生时,正赶上困难时期,日子过得窘迫,大人没有给他起名,只给他起了个小名‘小毛’。直到1966年在官庄乡当财粮的小爹才郑重其事地给他起了“余文革”这个大名。
09.jpg
余文革介绍理发老工具 推剪
  因为家里穷,余文革在马道中学没念毕业就辍学到社会上闯荡了。乡下人信奉“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起初到武汉、景德镇一带跟外地师傅学做铜匠,敲白铁、补锅、修伞,样样都干,吃苦跑路倒不算什么,只是师傅心地不好,逼徒弟们偷人家的铁皮下水管做原料,还要讨米讨菜供他一日三餐。文革觉得,这不是长久的生计,就偷着跑回了家。
010.jpg
老工具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余文革不甘心,改弦更张,跟家门口的方师傅学起了剃头。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时师傅年纪大了,平日并不手把手地教,只是师傅剃头,他站在一旁看。文革悟性好,一年多下来,就能放手给人剃头了。
  刚开始,文革走村串户,帮着给师傅的老主顾剃头,一年一人一个工,队里分红也就一元五角左右,剃一百多人,年收入两三百元。在乡间,也有一头挑着椅子、工具盒,一头挑着装有木炭的小火炉,就是歇后语说的“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那种。不过,文革总是背着长方形的理发箱子,这样简便,上门剃头,热水不成问题。
011.jpg
余文革在鐾刀布上劈刀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乡亲们觉得这种上门剃头的方式有约束,还耽误农活,余文革也就顺势在马道街头开起了理发店。这在潜山还是第一家。于是乎,文革来个华丽转身,成了穿白大褂的理发师。为招徕顾客,他打起“上海美容理发馆马道分馆”的牌子,居然也没有人告他侵权。那日子,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一个脑袋收两毛钱,成天忙得“两脚不沾灰,屁股不落凳”。这时候,乡下的青年人开始讲究起发型来,女青年习惯剪运动发,后来慢慢演变成烫发、卷发。文革常抽空到县城向温州来的师傅学习,几个回合下来,冷烫、药烫也得心应手了。一时间,名声大震,成了红人,月收入不少于国家干部行政21级的工资。日子一长,当地的师傅害起红眼病,鼓动房东收回了文革租赁的店铺。情急之下,老家的杨书记为他打气:还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就这样,前前后后又在老家的村子里开了20多年的理发店。空闲时,还兼营照相、摄像,也是一笔不菲的进项。靠着劳动所得,余文革率先盖起了楼房,很是让左邻右舍眼热。
01.jpg
余文革在给顾客理发
  余文革有一对姊妹花女儿。大女儿龙凤大专学校毕业后,小女儿龙梅又考取了县城中学。这些年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城镇了,好多脑袋入土了。头脑活络的文革与妻子商量,下决心进城,边理发边陪读。他一次性投资4万元,在县城高档的“水岸江南”小区租了房。店铺坐北朝南,市口好、人气旺,冬暖夏凉,门口敞亮,一尘不染,还订阅了《文摘周刊》等报刊,供顾客阅读。几个月下来,风生水起,每天来理发的竟然络绎不绝。
02.jpg
给顾客刮胡子
  理发刮、推、剪,讲究的是手腕的暗劲。就说刮脸吧,要的就是舒坦,刀子要快,用力恰到好处。用力过了头,刮出了血口子;手劲不足刮不动,脸还生痛。客人进门坐定,他用双眼一瞅,会根据脸型、年龄、职业等特点,确定发型。剪头发,有节奏的“哧哧”声连成一片,从他的剪刀下发出是那么动听,简直就如同音乐,老余也沉浸其中。这时,他仿佛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完全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完成草稿还远远不够,需要反复加工、润色———剪过一遍,又剪第二遍,正着剪了再倒着剪,顺着剪了还要戗着剪,细细打磨,精益求精。又刮脸,轻而稳,刀子发出簌簌声,不时拉起鐾刀布蹭蹭刀子,啪啪几下,声音脆亮。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你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接下来进入艺术欣赏阶段,把玩心爱的瓷器似的打量作品———从这个角度瞅瞅,转过去瞄瞄,再后退一步审视,觉得确实无可挑剔了,才从容收刀,扫净理发人衣领上的碎发。老余每天就这样陶醉在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愉悦之中。
08.jpg
业余时间余文革也拿起相机拍风景
  理发店随处可见,竞争性强,文革有他的生意经。他说,青年人来店里,一看他是老师傅,不能做负离子、爆炸式,扭头就走。我不趋时追星,与年轻人争饭吃。来我这里的多是中老年人,还有当年的老顾客,有些生意人也乐意要我理发,不愿意让婆娘们把自己的脑袋盘来拨去。
  除大年三十、正月初的几天,他的店铺门都是敞开的,“不能让人家跑冤枉路”。聊起收入,他也不怕露富,每天在两百元以上,忙场还翻倍,加上爱人的工资,年收入十万不成问题。小女儿挺争气,今年考取安庆师范学院,老余还回老家办了20多桌升学宴呢。
03.jpg
余文革的全家福 08年4月拍摄
  望着发艺馆墙上悬挂的“全家福”大幅照片,上面题款“生活美满”,这是余文革在老家的河边选景自拍的。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是的,谁说理发师余文革的幸福指数不高呢?(作者:黄骏骑 摄影:叶余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1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6-11-3 1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余文革发艺店理发过,为人和手艺确实没话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88
威望
0 点
红花
57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楼主| 日出东方 发表于 2016-11-3 11:53:1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网 发表于 2016-11-3 10:17
在余文革发艺店理发过,为人和手艺确实没话说。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1:48 , Processed in 0.05748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