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抄书之乐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7-1-6 18: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借书读读得最多,买书读读得稍少,发书读读得最少。这里,我还要加上一句,没书读抄书,也自得其乐。那情形,正如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所言,那借来之书,“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见之矣”,“故有所览,辄省记。”
  前不久有暇,整理物品和书籍,在书橱里找出一摞30年前的读书笔记,有20多本。翻开它们,好似见到久违的朋友,心中泛起莫名的激动和感慨。发黄的笔记本里,残留着那个年代的诗句,是年月深处散落的内心碎片。
  我们这代人,正是所谓“出生不久就挨饿,进了中专就停课”,赶上“书荒”时代。对于书,就像一个营养匮乏的饥民突然发现了一桌美食,我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知识的盛宴上。就是说,抄书是逼出来的笨得不能再笨的办法。
  起初,抄书是漫无边际,多是在看报时做些笔记。对那些认为精彩、有“激情”的语句,随手摘抄。短的杂文、长的诗歌,也整篇照抄。八部“样板戏”的唱词,一字不漏全抄,至今我还能背得出一些整段的唱词。报纸是公家的,不能据为己有,随意剪贴。任教的小学,与当时的大队供销部连在一起,营业员老孙是个文化人,平日里与我称兄道弟。我发现供销部里有包食品的旧报纸,也会留心多看一眼,把有用的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其时,乡下还没用上电灯。因为抄书,早上起来,我的面目常被同事取笑。原来是煤油灯的烟太多,晚上抄书时靠灯太近,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烟,就会熏出个黑鼻子和大花脸。
  在校读书时,古文学得很少,几乎是一张白纸。于是,有意识地抄了《明清笔记故事选译》、《李白与杜甫》等书,既有古文,又有译文,很解渴。浸淫其中,让我慢慢叩开古人的门扉。《文汇报》上开辟的“古文今译”专栏,图文并茂,一段古文,就是一个故事,附上“今译”,实乃普及的好读本,每天我都留心抄下来。《毛泽东选集》里的典故,《三国演义》每回后面的注释,青灯黄卷,抄了几大本,还煞有介事地注明:“于1971年5月13日上午8时52分,抄结束于忙假之中”。
  1973年5月,我由县教育局推荐到“安庆地区中学教师培训班”进修,学校是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前身——安庆师范。报到那天,正赶上放“五一”假,学校没有开课。没有教学压力,没有琐事缠绕,我“两耳不闻窗外事”,利用这整块时间,心无旁骛地抄了《中学生修辞例活》、《少年作文知识讲话》、《词义辨析》等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书。那些日子,窗外的阳光灿烂,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叶上阳光斑驳,阵阵微风吹翻树叶,发出沙沙响声。我抄了一会儿,手酸了,就停下笔望着窗外,心情也非常阳光,似乎有一种独特的享受。
  在职进修,课业不是很重,课余时间很少出校门,几个月也没有休假回家,总是泡在图书馆里。一本《辞海》是每天必借的,对其中有些词的一字多义、古人用这个词的诗文,做了些笔记。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禹锡《竹枝词》中“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诗句,都是第一次谋面。许寿裳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广平先生回忆录的部分章节,都抄了下来。埋头抄书,有一次错过了晚餐时间,还是武校长帮着找厨房师傅说情的呢。
  与一般的读书相比,抄书耗时费力,但也有优点。古人说,抄书有三益:易于记诵,校正讹误,练笔习字。我的体会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读不如一抄,择其要领抄一遍,是细嚼慢咽的过程,这就增强了记忆。抄书是个细活,能迫使自己聚精会神,养成“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习惯。这些年,我虽没有“黄金散尽为收书”,书橱里还是盛满了各类精美、堂皇的书籍。毫无疑问,不需要再在油灯下熏黑鼻子抄书了,但回味起那些抄书的时光,心里总是漫溢出眷恋与温馨,用句当今时髦的话说,就是“痛并快乐着”。
  文 / 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1:49 , Processed in 0.05344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