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隐隐水迢迢,因为三分水田七分山的地貌,自古以来,桑树在潜山农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在青山绿水间用蚕桑书写着世世代代的勤勉。近年来,潜山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技术推动等综合措施,“做全一棵桑,专注一粒蚕,做精一根丝”,使桑蚕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偏到全的华丽嬗变,也为我县扶贫事业增光添彩,至目前近2万名山区蚕农实现脱贫致富。

专注一粒蚕
“五月蔷薇养蚕忙,姑嫂双双去采桑。”初夏的时光,处处生机勃发。 槎水镇全丰蚕桑家庭农场里,历经近二十来天精心饲养的春蚕,已开始吐丝结茧了。在标准化的蚕室里,前来收购蚕茧的鑫源集团技术顾问随机捡起一颗蚕茧,将裹在外围的细丝扯掉,乳白色的蚕茧外形圆润,仔细端详, “经过技术加工,如果它的丝可以一根到底,那就是高品质的蚕茧”。 “今年春茧价格较去年上涨了一点,对我们而言是个好消息。”曾是贫困户的肖转兰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又通过小额贷款入股,白天还到农场务工,“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年底有分红,打工每月有工资……”去年年底,凭借这些收入,原本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的肖转兰家实现了脱贫。 虽然蚕桑是特色优势产业,但受制于传统落后的养殖方法,蚕茧的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加上外出务工增收渠道的多样化,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并不高,蚕桑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蚕桑产业要发展,就得改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为“抱团作战”模式,壮大产业规模,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路子。在此理念下,潜山县依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由龙头公司负责提供优良种桑苗、种养管理技术、蚕茧保价收购,农户则按公司要求种养,形成利益联合体共同建设种桑养蚕基地,推动种桑养蚕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目前,全县类似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0 家,带动贫困户1000 人。

做全一颗桑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模式,打破传统“四边桑”和四批次养蚕发展模式,转而发展多经桑园。针对传统蚕桑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产出单一等问题,我县在延伸养蚕产业链条上下功夫,通过大棚养蚕、蚕沙喂鸡、鸡粪肥田立体套作。与此同时,以桑枝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发展桑葚、桑枝种菌等多元化经营开发。黄铺镇韵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果桑基地就是多经桑园的一种模式。记者到达时,企业负责人储根盘将一筐采摘下来的果桑鲜果放进冷冻库里,“今年果桑采摘收入达20万元,目前我们这里准备酿酒的冷冻桑果近4吨,已经加工成干果的桑葚有1顿,加上桑园土鸡,今年年产值一百万没有问题”。 500来亩的基地里,一棵棵刚刚经历过“采摘期”的桑树迎风招展。桑树底下,一大群土鸡正在桑树林嬉戏觅食。 投资近700万的黄铺镇韵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吸纳的固定就业员工中贫困户达20人,每年可为他们每人增收近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还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有蚕业文化基础设施,开发桑葚采摘园、体验农耕文化、观光体验园等旅游环线,提升蚕桑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效益”。县种植业管理局蚕桑站站长张泽伟说道。
做精一根丝
一只蚕茧,从农民手中收来之后,要经过挑、煮、缫丝、复摇、检验、编丝等多道程序后,一根真丝才能包装出厂。在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里,你能看见一条从茧到丝的“进化”线:选茧车间里,每四名年轻女工坐镇一条生产线,将收来的茧子筛选出不同等级;煮茧车间里,升腾的雾气中,被煮过10多分钟的蚕茧变得透明、柔软;随后,便是最为关键的缫丝环节,随着女工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蚕茧中抽出一根根细细的丝来,最优质的蚕茧,一个茧子能抽出的丝达上千米;细细的丝再进入42摄氏度的复摇环节,蒸汽烘干后,就基本成型了;经过编丝、绞丝等一些工序后,这些丝就可以运往江苏等地织造、印染了。 由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皖韵丝绸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潜山县茧丝绸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任务。自投产以来,因严格的质量把控及品位要求,该公司的白厂丝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作为农业龙头企业,鑫缘去年实现产值 4000万 元,为我县解决200多人就业,还不包括一些小规模家庭农场的蚕农。 
一根丝能延伸多大产业?洞开的市场潜力巨大。从鲜茧收烘、干茧、缫丝、捻线丝及面料,到茧丝绸产品、服装、家纺,再到丝绸工艺品、旅游商品、护肤品、饮品,一一俱全。“我们正借助一带一路带来的新契机,加大丝绸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支持发展丝绸衍生品,在组建产业联盟、打造时尚品牌上做大文章、我们深信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顾总告诉我们。作者:聂玲慧 叶智 来源潜山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