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资讯] 潜山农民创作出黄梅戏经典剧目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7-9-8 1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黄梅戏传统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围”。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天仙配》等。小戏多是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苦媳妇自叹》等。2006年5月,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与潜山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其经典折子戏《苦媳妇自叹》,是潜山县官庄镇(原大水乡)平峰村两个农民余根培、余庭和,根据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影像志栏目,曾详细介绍了《苦媳妇自叹》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和过程,报道说:“《苦媳妇自叹》的创作者是安徽潜山县大水乡的两个农民余根培、余庭和,平日里两人靠做皮纸为生,邻居家有一个童养媳,时常受婆母和丈夫的虐待,被打的鼻青脸肿还要起早摸黑做家务,却吃不饱一日三餐。这个童养媳遭遇被余庭和先编成一个顺口溜,后来又经过余根培的加工编成一折黄梅小戏,取名《苦媳妇》。
  第二年的元宵节,在大水乡演出黄梅调,在正本戏演出结束后, 余庭和自演旦角,加演《苦媳妇》,舞台上余庭和把苦媳妇肚里的辛酸唱得淋漓尽致,结果引得台下一百多个苦媳妇泣不成声。《苦媳妇》唱了一段时间后,余庭和正式定下了唱本,改名《苦媳妇自叹》,传遍安庆江北诸县,许多童养媳久看不厌。自叹是黄梅戏最初的演出形式,由一个演员单独完成表演,中间有锣鼓伴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基本停留在独角戏和二小戏上,《苦媳妇自叹》是典型的独角戏”。著名黄梅戏曲作家时白林先生也对《苦媳妇自叹》给予高度评价,称“《苦媳妇自叹》开辟了黄梅调成为黄梅戏之先河”。
  黄梅戏《苦媳妇自叹》是一出独角小戏,俗称插戏,也叫折子戏。该剧通过一个童养媳一年十二个月生活的自述,反映了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种种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妇女卑贱的家庭地位与困苦的生活处境,表达了她们要求解脱的强烈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剧自形成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产生前后几十年中,《苦媳妇自叹》一直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唤醒广大妇女冲破封建礼教,向旧社会黑暗势力斗争,争取女权的重要精神武器。该剧用动情的曲调,丰富细致的表达,诉说苦媳妇衷情,与广大妇女产生共鸣,使黄梅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为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余庭和演出《苦媳妇自叹》,场场爆满,观者如云,大有一人唱,万人和之势。《苦媳妇自叹》历经百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潜山县唯一一部由潜山人用潜山故事自已创作,入选黄梅戏“七十二小围”的经典剧目。(李宝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8-28 01:17 , Processed in 0.04692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