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传真] 产业扶贫在王河——贫困户脱贫二三事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7-9-21 11: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王河镇坚持把实施脱贫摘帽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致力于将产业发展摆在脱贫工作的中心位置,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精心谋划,以产业增保障贫困户脱贫销号,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1.png
  “我靠政府的种田政策脱了贫发了财”
  “我靠政府的种田政策脱了贫发了财!”王河镇庆丰村大燕窝组中年男子李根南逢人便说,李根南家中5口人。儿子李栉为1级残疾,需要专人照顾,女儿李筱筱读高中,还有一个老母亲74岁,身体羸弱,也需要专人照顾。李根南妻子要照顾老人和残疾儿子,女儿又面临高考。李根南感受到了空前的生活压力,面临着人生最挫折最困难的时刻。
  就在这困难时刻,国家对贫困群众生活非常关心,出台了扶贫政策。通过精准识别,2014年,李根南成为庆丰村建档立卡第一批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对象。在政府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李根南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李根南为人非常勤快,肯吃苦耐劳 。在庆丰村两委的帮助下,承包了200亩农田。在王河农技部门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下,种田水平提高了。2014年通过努力劳作,当年就丰收,每亩纯收入达到200元,当年净收入就达到了40000元。女儿李筱筱,也不负众望考入大学,通过国家扶贫政策也拿到了大学生补助1500元/年。儿子李栉也拿到了残疾人补助800元/年,同时也享受了低保帮扶政策。农活结束后,李根南开农机给其他老板运输务工,收入300元一天。一年下来,李根南家庭总收入超过55000元。2014年11月,贫困户李根南就提交了脱贫申请书,光荣脱贫。
  尝到了种田的甜头,2015年,李根南又流转了农田120亩,总种植规模达到320亩。当年稻瘟病爆发,镇农技部门跟踪服务,仍然没有减产,亩纯收入保持在300元。种植总收入超过100000元。2016年,李根南进一步扩大生产,购买了大型农机具,还享受了国家购买农机具补贴21710元。
  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2017年,李根南又享受了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拿到了50000元的扶贫贷款,拿着现金,购置了农资和配套设备。李根南扩大了优质稻的生产面积,粮食的收购价格相应提高,还承包了鱼塘。李根南的总收入提高不少。
  脱贫不脱政策,李根南2014年虽然通过自身的努力,光荣脱贫,但是,国家对李根南的帮扶没有减弱,李筱筱继续享受了教育帮扶资金,每年大学生补助1500元/年,李栉享受残疾补助800元/年,残疾人护理费720元/年,低保每月补助120元。
  李根南表示,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扶贫政策。自己脱贫了,一定不忘记帮助其他贫困户。他平时需要务工的劳动力也优先安排贫困户。李根南利用自己的种植技术,帮助其他种植贫困户,带动当地贫困户提高了收入。
2.jpg
  “风雨过后见彩虹”
  “风雨过后见彩虹!”新发村五星组贫困户余龙泉家现在的状况就是风雨过后的彩虹!
  2014年以前,余龙泉家非常困难,自己患肝、肾慢性疾病,有一个年迈的母亲要靠他赡养,两个女儿都在读书。自己有病,妻子识字不多,也无法外出务工。怎么办?在这样的逆境中,是听天由命?还是破罐子破摔? 2014年7月,他家通过村里民主评议,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党的扶贫政策好象及时雨,使他家这干渴的“禾苗”有了返青的希望。他在党的扶贫政策激励下,逆境中,他选择了坚强!
  余龙泉边治病,边学习。2014年他种了四亩瓜蒌,当年就起得了好的收成。2015年4月镇村为他申请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000元。收获了第一桶金,他们夫妇更是增添了干劲。又养起了猪,他们夫妇自己动手精心喂养,拜师学习防疫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生猪就出栏60头。镇村又为他申请了养猪产业扶贫资金3000元。同时也为他的两个女儿申请了大学生救助和“雨露计划”资助。2015年底,他们建造了100平的新房屋,也得到了危房改造资金1万元。2016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又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他在瓜蒌架下养起了5百只土鸡。猪养的更多了,达到年出栏100多头。今年镇村又帮助他申请了养鸡产业扶贫资金2500元。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走访时,他喜笑颜开,夸党的政策好。今年,他主动申请作为拟脱贫户。
  风雨中的余龙泉,党的阳光雨露让他终于见到了彩虹!
3.jpg
  “小额信贷助我在怀宁办了厂”
  薛家岗村永兴组贫困户余汪洋,是一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更是一位自强不息带头致富的好青年。
  今年30岁的余汪洋,出生在王河镇薛家岗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幼年父亲去世,妈妈把他们兄弟两个拉扯大,再也没有能力供他们读书,万般无奈,初中毕业后他不得不外出打工,用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奶奶高龄、母亲多病、父亲治病欠下的巨额外债、这一切像大山一样压得身为长兄的他喘不过气来,他也一直在寻找赚钱的机会,但是许多发展计划都因为缺少资金而泡汤。
  正当余汪洋为如何摆脱困境而一筹莫展的时候,薛家岗村两委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及时向王河镇政府扶贫办反映,镇扶贫办本着“自主发展、优先安排”的原则,考虑到余汪洋对养殖有兴趣,并且他本人希望在怀宁发展养殖,于是,村两委联系镇扶贫办,共同到怀宁考察养殖情况,与当地养殖企业协商,决定以入股形式加入。接着,镇政府帮助余汪洋积极申报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问题。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余汪洋在怀宁县马庙镇兴安村租用场地12亩,搭建起了面积为22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养殖蛋鸭5500只、野鸭1000只。在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养殖进展顺利,销售也不成问题,在周边县城有固定销售网点,每年纯收入可达6万元。经过5年的辛苦打拼,家里收入渐渐富裕起来了,但他没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已经掌握了全套养殖技术的余汪洋毫不保留的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家乡需要的群众,安排薛家岗村部分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到他的养殖场打工挣钱,增加收入。下一步,余汪洋还计划扩大养殖面积,吸纳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带领他们就近创业,早日脱贫。(来源:潜山新闻网   张若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8-28 05:00 , Processed in 0.05712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