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潜山黄泥冲小学,梦开始的地方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7-10-8 15: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到举办启蒙同学会,你会觉得很好奇,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常听到的都是大学、高中乃至初中同学聚会,小学同学聚会的都很少,更何况是启蒙同学会。
3e670001aa635e08957f.jpg
  参加这次88届同学会是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打电话邀请的,我欣然接受并在电话里和他分享了一些小学和初中的趣事,特别是在他讲起小学入学时的情形,分明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怀念之情。
3e6b00017accdf7adfe3.jpg
  或许是因为年岁大了,走进当初启蒙学校的念头越发浓烈。我的启蒙学校--黄泥冲小学距我家仅百米,小时候曾无数次走过学校边的光溜石板桥,也喜爱在学校河边山洞里躲猫猫。学校尽管没有马致远笔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样唯美;也没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样遥遥无期、急切、无奈;但生活中偶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种尴尬还是常有的,只能从稚嫩的面孔分析是哪个堂哥家的顽童。这些顽童以主人翁的姿态纷纷表示要为我带路,似乎我成了天外来客,他们热情地邀我在校边的浓荫蔽日的杨树下乘凉,见我对学校发呆,小孩们兴致盎然地讲起了学校的历史,看到他们那可爱、天真的样子不由得想起了40年前的我,他们哪里知道我比他们更了解这所学校。
3e670001aa649038828d.jpg
  黄泥冲小学建于70年代初,位于水吼镇横中村口,供隔河两岸的余屋、宋屋的孩子们上学,据老人们说,当初建校的初衷是方便这里的孩子们读书,少走山路,还有就是风水上所说的用来挡"水口",寓意财不外流,人丁兴旺。曾记得黄泥冲学校鼎盛时期设有一、二、三,三个年级,共30余学童,只有一个余若林老师教授我们三个年纪的课程。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大一点的土砖房和外加两间各15平米的小房间以及一间厨房。大一点的土砖房是教室,可容纳40余学童,教室里地上留下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窟窿,都是我们这班顽童课间玩"抓石子"游戏时留下的杰作。两间小房间一间是余老师的办公室和栖息场所,一个里面摆放着极其简易的乒乓球桌,没有球网,我们就在两个砖头架上一根木棒,用木板锯成球拍,课间或是节假日时三五成群地玩得有滋有味。
3e670001aa62538ba2df.jpg
  在这里,我度过了3年时光。3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些黄口小儿在离校50米的天然河道拐弯处用石头围成一口水井,在那里抬水吃并且学会了烧水、蒸饭、砍柴。余若林老师要教三个年级,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却尽力的教好每一节课。师恩难忘,离开这个学校快40年了,至今对余若林老师还满怀愧疚,在这里读书的三年,因为家里环境差,没有交过一分学费,都是余老师用他微薄的工资为我垫付的。后来的很多年里,余老师从未提及过学费这件事,也没找我家人说起学费的事情。
3eb200001efed4c40fe1.jpg
  疏于管理黄泥冲小学现已不复存在了,但近几年当地人在原校址两旁栽上了一些杨树、樟树作为纪念,学校操场也浇筑了水泥,作为附近民众的停车场,但学校的样子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还记得自己在启蒙母校学习、生活的场景,不管它如何贫瘠、如何遥远,启蒙母校都是心中永远的牵挂与羁绊。至少,在我心中终身铭记着:在这里,我们不需要父母陪读、小车接送,我们学会了自强自立,让我们有着和学校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3e670001aa657cb108d6.jpg
  这里培育出了近30位优秀学子,他们现已成为军事院校、部队、学校机关事业和大型企业单位的主力军,但他们仍然素面朝天,一直坚守着黄泥冲母校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作者:余叶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20:06 , Processed in 0.05222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