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潜山] 天柱山下赏黄梅

[复制链接]

帖子
536
威望
10 点
红花
25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程啊程1216 发表于 2018-8-5 14: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这是大诗人李白咏叹天柱山的绝美诗句。去过天柱山的游客都知道,天柱山是一部雄伟壮丽、博大精深的书,以雄、奇、灵、秀为主线,将四十二座山峰和漫山遍布的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连缀成千古不朽的篇章,让世人品读。不过,去过天柱山的游客还知道,让你惊叹的何止天柱山的山水美,还有那流传二三百年、现已成为天柱山区域男女老少出口皆歌的黄梅戏。
  参加一个团队去天柱山旅游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且看游程中的一幕……
  两把二胡,一架锣鼓,再加上三女一男四个演员,就把这个为上百名游客表演的黄梅戏专场闹腾得笑语欢歌、高潮迭起!
黄梅戏3.jpg
  虽然这个天柱山庄的多功能厅和气派豪华根本沾不上边,屋顶没有炫目多彩的各种灯饰,墙壁纯白没有贴上任何艺术类造型,小小的舞台仅高出地面盈尺且小得只能容纳二三人舞之蹈之,但是,七名文武演员干脆离开舞台在大厅中唱堂会似的绘声绘色地表演,竟把这些见多识广的游客惊讶得连大气也不敢出。
  《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整整九段折子戏,小小的草根剧团向我们演绎出了黄梅之乡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唱”的经典片段。
  窗外,挤满了人。那是天柱山庄的服务员及附近的山民。小人儿瞪大了眼睛,看着红红绿绿的大人回忆着历史中的故事;大人们则摇头晃脑为“台上”的演员击打着节拍,伴着和弦助阵。谁能说,这些观众戏装一穿不是演员,那些演员脂粉一洗不是再普通不过的观众?
  旅游车疾驶时刮来的劲风里,街头音像店为招徕顾客送出来的音乐里,商店、超市人气正旺时映射的五颜六色的光环里,黄梅戏的色彩似青似绿又似黛,黄梅戏的韵律像雨像雾又像风,无不让你如醉如痴、身心舒畅,连走路都仿佛踩着戏点!
  面对这般美妙动人的黄梅戏,你难道还能禁得住诱惑,不去追寻她那似水的年华、豆蔻的过去?
黄梅戏2.jpg
  相传,黄梅戏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它是由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调逐渐发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汉剧、楚剧、京剧、高腔等众多剧种的精华;十八世纪后期,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兴起了一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并使用当地语言来演唱和说白,极具当地特点的“怀腔”(又称“怀调”),这就是黄梅戏的前身。后来,到清末民初时,才发展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安徽地方戏曲剧种。至现代,经过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几代表演艺术家的开拓创新、发扬广大,黄梅戏已成为当代全国四大剧种之一,整个安庆地区的人民无不以“黄梅之乡”而自豪。
  无怪乎天柱山下到处飘荡着动听的原汁原味的黄梅歌声。
  去白马潭漂流,老远就听见漂流点飘来的悠悠绵绵的声声黄梅。导游是位30来岁的年轻女子,许是长久风吹日晒的缘故,脸色黧黑。漂流到终点后,她让我们坐在竹筏上休息片刻,说马上有人来为我们唱黄梅戏。有人?何人?正在狐疑之中,二胡乐声响起,导游对着手提扩音器亮开了嗓子,匆匆赶来的一位自称是白马潭景点经理的中年人同时随乐声舞开了步子。《夫妻观灯》就在这遍布沙砾、鹅卵石的河滩上演练开来……
黄梅戏1.jpg
  白云作顶,青山作幕,溪水潺潺,歌声袅袅。天柱山区域的人民热爱家乡,不遗余力推介乡土文化,提升家乡品牌,用足特有的优势努力促进家乡经济发展。而我们巢湖呢,虽然是庐剧的发源地,巢湖的民歌唱到中南海,但是……
  面对黄梅的传人,我心生汗颜,忽然悟出了许多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4 11:25 , Processed in 0.05472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