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清明时节思娘亲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9-4-2 1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子心 于 2019-4-2 16:25 编辑
  前几天与两位姐姐视频通话,相约回老家为过世的父母做清明祭扫。一谈到父母,我们姐弟仨情不自禁地哽咽了,我们早已为人父母,却仍然觉得是仨没爹妈的孩子,徒然增生思亲之苦,陷入深思之中......
微信图片_20190402094916.jpg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我生活条件好一点时,母亲却没享几天福就忽然走了,走得怱忙,从发病到过逝只有短暂的三天时光,也只有这三天里我才尽了点为人子的孝道。
  我老家处在大别山南麓的山冲里,父母就是一地道的农民,体格不大,生活在上世纪靠体力吃饭的农村中,家境处于劣势。我的记忆里,长期缺粮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我成家后的第二年。
  小时候不懂事老是怪母亲抠门算小(潜山俗语),别人家煮粥还能捞饭、而我家很少捞;别人家秋季吃山芋时还能吃碗汤饭,我家只能喝点挂面头汤,就连这面头汤也是在我们抗议下争取到的,殊不知母亲总是让我们先吃好,如有剩的,她才吃点,多数情况下她是喝不上面汤的。
微信图片_20190402102653.jpg
  长大后从父亲零碎的话语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田地刚下放那会,政府鼓励开荒种地,有劳力的人家将荒山垦成熟地,收成时五谷杂粮装满了粮仓,另外,还有多数人家为求短期效益,将十来岁的孩子们辍学留在家中帮衬料理家务,再养上几头大肥猪,卖猪时存了钱,秋收后余了粮,一家人能吃饱穿暖。
  而我家却不同,我有两个姐姐,因荒年岁月影响,母亲生养又迟,近三十岁才生的大姐,生我时近四十岁了,一家主劳力仅父亲一人,典型“吃饭时人多,做事时人少”的现象。
  因此,对别人家开荒屯粮只有羡慕的份,将仅有的耕地劳作完就算不错了,无法再开荒垦地,没有余粮,猪也不肥,人也难饱。既便这样,父母却从牙缝里省下钱,让子女读书,从不主动让孩子辍学,这也得益于母亲桐城娘家的传统——“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年近花甲的大姐在那个年代还能顺利读完初中,毕业前实在不忍心父母过分辛苦劳累而主动弃学务农的。
微信图片_20190402103133.jpg
  母亲的俭省是出了名的,还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要省就要在仓(屯粮的器具)头上省。长大后才慢慢体会那句话,要不是母亲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我们要么挨饿,要么辍学。
  遥想当年,吃的虽不可口,至少没挨饿;虽然没上过高等学府,那是自己没天分,父母可尽力了。细想父母节省下的一分一厘,他们自己没乱花一分,尽是为养育我们花掉了。想到此,娘,我们错怪您了!
  母亲在世时比较爱唠叨,遇事总爱唠叨一番,这也是我平日里少与母亲细心交流的原故,总是嫌她话多、烦,我还为自己找出另一个原因一一代沟(我与母亲差38岁、与父亲差41岁),岂不知在母亲唠叨的背后,是她对子女满腔的疼爱,只是表达方式让我们年轻人难以接受而已。
  再者说,世间哪有老母不疼儿、老妈不啰嗦的。古谚云: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近期我在训导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时,儿子对我的苦口婆心显得极度不耐烦,我才深切体会到母亲当年的谆谆教诲中蕴藏着多少望子成龙的期望,曾经令我不耐烦的碎碎念,随着母亲的离世,我再也听不到了。想到此,妈,我想您了,我理解您了。
微信图片_20190402102646.jpg
  母亲是一位极其平凡的农家妇女,所会的技能也不多,只能干好份内的家务活,且速度也不快,时常还需要手脚麻利的父亲帮衬一把,这在子女小、农活多的时期,父母常常因此争吵,可随着子女成家立业后,生活物资我们提供,外面农活一律停歇,他们只需相互照应解决日常生活起居问题,这时候因父亲参与家务反而增进了老夫妻俩的感情,争吵不再,形影不离。
  随着年岁增高,曾经手脚麻利的父亲,因为患有心脏病和老慢支,生活中稍重的力气活都无法自理,子女不在场时,全是母亲尽力完成。
  2014年7月份,考虑到父母年岁高已不适宜单独居住,我便将他们接至合肥,安排在身边合住,吃喝我们力求做到让他们饭来张口。因母亲身体硬朗,老俩口相互照应,穿戴几乎不用我们帮忙,这样的幸福光景还没持续到两年,随着母亲突发脑溢血的到来,一切戛然而止。
微信图片_20190402103140.jpg
  我开车将母亲紧急送至合肥市二院,在病榻前陪了三个昼夜,虽求名医用好药,还是没能阻止病情的恶化,最后按照叶落归根的家乡风俗,遵医嘱用配有呼吸机的救护车送母亲回潜山老家。
  不知是回乡心切的意志力还是其它因素,病危的母亲硬是熬过了长途奔波,被安全地护送到老家房中,当时眼神还能与前来探视的亲友们交流,只惜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短短几十分钟后,氧气瓶里的氧气已进入不了母亲的肺部,母亲安祥地走了......
微信图片_20190402103228.jpg
  父母在,老家便是家,每次回家时既便外面生意再忙,也愿待在家里歇上一夜;父母去,家乡便是故乡,留宿的愿景没那么强烈了。
  近日因清明回乡祭墓,虽然姐姐盛情挽留,我还是当日返城。细一想,假如母亲还健在,我肯定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时令“毛香粑”,躺在老家的板床上,睡个踏实无比的安稳觉,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华余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2 04:58 , Processed in 0.05572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