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的王河,到处弥散着新翻土壤的清香,黝黑的土壤,厚厚的,肥肥的,覆盖在潮湿的田野上,成群的鸟儿有的在低飞盘旋,有的在地上跳跃寻食。当笔者一行赶到王河镇龙湖村何满松家门口时,这位今年65岁的独臂老人骑着电瓶车刚从野外放牛赶回。只见他左手掌控着车把,右手的衣袖随风飘荡。他笑着对我们说:“我的电瓶车你们都骑不了,我这是一辆改装车,电门在左边,一开始,卖车的老板还不愿意卖给我。”随后叹了一口气,“唉,残疾人做事难啊!”
1976年8月1日,何满松永远都记得这个日子,至今想想都心有余悸。当时这儿还叫龙湖大队前进生产队。那天队里搞“双抢”,王河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是潜山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当时就已经开始用上了大型的脱粒机,在打稻时,何满松的右手不慎被稻杆裹进了脱粒机的滚筒里,瞬间,整个右臂被机器撕裂。在场的乡亲赶紧把他送到县医院,由于伤势太重,只好从大臂往下二分之一处截肢。当时他年仅19岁。
苏醒过来的何满松面对着自己残缺的身体,一度让这个3岁失怙、7岁跟着老母亲分家另过的年轻人极度的悲观,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村里安排他去看场子、当守林员,此非长久之计。这时皖潜村的兽医来到龙湖村,在这位兽医的默许下,何满松就跟在后面打打下手,学了一些家畜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也算有了一技之长。此后他便开始从事耕牛交易,近处跑潜怀太,远处到过蒙城、利辛,每年养牛贩牛,虽然收入不高,倒也能勉强维持生活。可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应用,耕牛交易逐渐淡出市场,何满松也只好另寻出路。
龙湖村内水资源丰富,何满松家门前就有一些鱼塘,他认为发展水产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启动资金,他找了一些亲朋好友,东拼西凑,终于承包了鱼塘,投放了鱼苗,每天起早歇晩地侍候这些鱼儿。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鱼儿给他带来的不仅没有原来预期的收益,还让他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
龙湖村地势低洼,就像是一个大水凼,一旦下雨,上游及周边的雨水全部汇集到了这里,农田、水塘、道路顿时变成一片汪洋。“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只要雨大一点,现在我家门前这条水泥路上的水都有齐腰深,哪还养得了鱼。”何满松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养鱼的那些年几乎年年都要抗洪排涝,加上家人身体又不好,一下子背上了近20万元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接踵而来的打击并未击垮何满松,痛定思痛,他决定转变观念,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养牛。他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王河作为粮食主产区,加上秸杆禁烧,养牛有丰富的饲料来源;自家还有七、八十亩良田,牛粪又可以做绿肥,可以适当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自己懂行。就这样,从2007年开始养两三头,到现在每年可以出栏四、五十头,何满松终于实现了规模养殖,每年收入也能稳定在七、八万元,不仅还上了前期的巨额债务,家里的茅草房也变成了两层小楼房。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2014年政府看我是个残疾人,又背了许多债,把我家评了贫困户,我盖牛棚,残联也给了几千块钱的补助,小额扶贫贷款让我不再为流转资金发愁,2018年我光荣地脱了贫,今年3月安庆市残疾人委会员还给我颁发了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 同奔小康’励志模范提名奖,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没有现在这个样子。”谈起这些年在他创业过程中一直给他帮助支持的各级领导和亲朋故旧,何满松脸上一扫阴霾,满是感激。虽然年过花甲,但何满松干劲十足,他说,身体有残疾不可怕,只要奋斗拼搏,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事业也会越来越火。(潜山新闻网 葛笑嵩 蔡依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