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资讯] 品味高雅的历史留存--余蟹形老屋

[复制链接]

帖子
146
威望
10 点
红花
219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晖初照 发表于 2019-9-3 17: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JPG
  余井俗称余家井,和别地以姓氏居民居多地方的一样,境内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较多,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纵横交错,人丁兴旺,无数的血缘亲情、人文历史渗透其中。以余井镇余蟹形老屋为例,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余氏村民一屋而居,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历经近400余年,蟹形老屋给后人留下众多念想:有建筑布局精巧、造型精美的老屋,还有其背后还流传着许多的人文故事,至今经久不衰。
8.JPG
  走近余蟹形老屋,其正门前一亩方塘边上矗立的4根丈余高的木质旗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每个旗杆顶部巧妙镶嵌形似“乌纱帽”的木斗,每根旗杆底部由两块长方形麻石或汉白玉石块固定,现存的旗杆石块上刻有举人事迹介绍铭文,部分文字还能清晰辨认。这种石木构架具有良好的抗风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按照当地村民介绍说,原来,这里共有五根旗杆,其中一根旗杆因年久失修,倒塌而折断,仅剩我们今天见到的四根旗杆。为什么树立这五根造型独特的旗杆?今年77岁的余老说,清朝中期,朝廷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制度,那时全国仅有北京、南京、武汉这三个考场,按照地域人口来计算,整个潜山三年当中,也只能考中半个举人,考中举人相当不易。而余蟹形老宅里自明清以来先后有五个人中举,实属罕见。为彰显家族辉煌与荣耀,激励后人崇文尚武的传统,每中一个举人,当地人就要竖立一根旗杆,以此激励后人。
5.JPG
  不知不觉中,当地热情好客的村民从四处赶来,他们拿出留存的香烟、绿茶一个劲地“犒劳”我们,大家一起无拘无束地分享起先祖的故事。据一位五十来岁模样的余姓大哥说,在他四五岁时期就见到过一个少见的宝物——“圣龛”。“圣龛”外形酷似官帽,呈长方形,宽20公分,长50公分,厚度约15公分,里面盛装一道底色微黄,繁体字书写的皇帝圣旨,当初“圣龛”竖立地挂在中厅东边横梁之上。为了避遭意外,保护好“圣龛”,他清楚记得老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吓唬小孩:“里面有神灵,哪个要是乱动,变成妖怪来吓你肚子疼。”尽管老人们常常这样告诫,总有胆大、顽皮的小孩将“圣龛”从梁上“请”下来,当做足球踢来踢出,或取出圣旨,学着戏班子的太监架势,装模作样宣读一番。
9.JPG
  只可惜,2011年维修老屋时,存放在当地一村民家的“圣龛”连同“圣旨”一起,被精神失常的村民当做废物付之一炬。现在仅残存横梁底部用来悬挂“圣龛”的金属挂钩勾起人们的记忆,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的家族历史。
  静观余蟹形老屋,到处弥漫着冷峻和穆然的气息,依稀可见主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下来的点滴印记。一砖一瓦,一阶一梁,飞檐雕柱,形态各异,镂空的木窗、拼搭的砖窗,脚下平整的青石板,粗大柱梁、青砖的精细程度,都有着明显的皖南建筑特征,让人不由得遥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生活场景。
7.JPG
  余井历史文化厚重。境内马道岗汉代古墓群,唐代皖阳城、烽火台、落马桥遗址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余井的占庄老屋、高楼大屋、张恨水故居等又有哪些古色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沉淀?
  恰逢乡村振兴的又一个春天,余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游人纷至沓来,探古访幽。部分遗存已被我市文化部门打造为教育下一代“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余井历史文化已逐步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一方热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11-16 01:15 , Processed in 0.04748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