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3902
注册时间2019-5-3
帖子2
精华0
积分32最后登录2020-6-11

- 帖子
- 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30 枚
|
黄泥的故事 方运结
2007 年的上半年,我到潜山“疾控中心”治疗肺结核,遇到苏梅生老医生为我治病,我熟悉了苏医生。
这些年,苏医生一直在百信大药房新店楼上中医坐诊,我有事无事,只要从那里经过,就会到苏医生那里坐一会,说说话。苏医生跟我讲了不少黄泥的真实故事,也讲了一些黄泥的神话传说。苏医生说:“黄泥的渣粉肉真是好吃。”
这,我深有体会。
我在王中教学二十二年,吃的就是黄泥的渣粉肉。
王中厨房里的师傅傅小琳,她做出来的渣粉肉,就是真正的黄泥渣粉肉。在傅小琳一块的厨房师傅,都会做“黄泥渣粉肉”。
小号的、中号的痘姆窑烧的黑色瓦洋锅蒸的一碗一碗的“黄泥渣粉肉”,任人挑选。
黑里泛黄的酱油色彩,长方形的片块,有点厚,渣粉不多,包到嘴里,不用嚼,只一抿,就吃下去了。不油腻。香,醇。回味无穷。
退休以后,王中被拆消了,一直都没有遇到过傅小琳。一直都没再吃过“黄泥粉渣肉”。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事。傅小琳就是黄泥人。
苏医生多次说,他最佩服的黄泥人,就是王如发、陈景平、汪亚英、苏兆镛、王世荣等五个人。王如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搜集整理传统民歌,做了大量的工作。汪亚英,
听黄泥街上人吹笛子,记下了《十二月花神》的曲谱。陈景平填补了《十二月花神》的唱词。汪亚英又组织起郑爱华等一班人,排练《十二月花神》。郑爱华一直参加《十二月花神》演出,从乡到县到市到省到中央,她始终都在其中。苏兆镛是第一个把西医引进黄泥的人。王世荣是一位难得的教师。
这也不是什么故事,这是事实。苏医生反复说过几次,1961年他在山区黄柏工作。正月初六夜晚在叶家祠堂看本地农村业余戏班子唱《乌金记》。吴天寿、周明月、程氏等几个主要角马都演得很不错。当时有一位八十岁的肖姓老人坐在他边上。老人先问他:这戏演得怎么样?他说:演得很不错。不过,比起我们家乡的戏班子来,要差那么一点点。老人问:你是哪里人?他回答:我是黄泥港人。老人兴高采烈的说:黄泥港,好地方啊!黄泥港是戏窝子啊!
老人接着说:黄泥港,还真有一派故事呢。
那是明朝初年,作为朱元璋的军师的刘伯温,带了一班随从,到安庆,说宜城;到桐城的青草隔,说“五百年前楼上楼,五百年后白沙洲”;到黄泥港,站在潜江的南边的狮子山上,指着对岸的黄泥港,说“这个地方不得了啊,将要出一斗芝麻那么多的官!”
于是,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找来太白金星说:黄泥港一个地方要出一斗芝麻那么多的官,那天下的官不都让黄泥港的人做完了吗?不行,得想一个什么办法!太白金星动动脑筋,说:办法有了。让黄泥港的人都唱戏。那戏台上的官,上上下下,不就有了一斗芝麻那么多了吗!
老人最后笑笑说:我们这里的戏班子唱的戏,哪能跟你们家乡黄泥港比呢!
反复的听苏医生说这个故事,我倒回想起了我上高中时的事来了。
有一回,下了晚自习,我们在寝室里调侃。家在黄泥街上的鲍金旺同学说:黄梅戏,黄,就是黄泥,梅,就是梅城,所以,黄梅戏就是黄泥和梅城的戏。
家在吴家坝的吴华安同学也跟着鲍金旺嚯。
我说:吴华安同学,你家也不是黄泥街上,你家在吴家坝喂!
吴华安同学说:吴家坝就在黄泥街边上!
我接着说:鲍金旺同学,黄,也有可能是黄铺喂!梅,就是梅湖。我家在梅湖,黄梅戏,我的家乡也有份!
鲍金旺接着说:我们黄泥街上好多人会唱戏。连小孩子都会唱!
我说:我们梅湖也有戏班子,陈家桥的陈水根,那个老头子演老奶奶,真的像哎。你们不知道,小渔网会母是在我们梅湖会母的哎!
突然,吴华安同学又提出:你们说《孔雀东南飞》中,为什么说“寡妇起彷徨”?我当时说:她不喜欢媳妇,要儿子离婚。儿子一离婚,就会死。她不起彷徨谁起彷徨?
我到现在也没有到过吴家坝,也许,新黄泥的发展,吴家坝已经在新黄泥街里面了吧?听苏医生说话,我深深的感觉到:苏医生,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心系黄泥,心系黄泥老街。他希望政府和黄泥地方的人们,联合一心,把三街六巷的黄泥古镇恢复好,保留好。他要我帮忙做些宣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