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资讯] 潜山古代行政建制名称究源

[复制链接]

帖子
5350
威望
0 点
红花
88056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21-9-12 09: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山行政建置很早就散见于史料。潜山现存最早的方志顺治志,但只有勒载,没有考据,以至于纷争颉颃。在浩瀚的史料里钩沉扒剔,探究潜山建制沿革的“本”和“源”,就会发现潜山这块热土与中华5000年文明的生生相依。
  “皖”
  潜山为古皖国所在地。《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皖国也。秦统一后,属九江郡皖县。汉先后隶属淮南王国、衡山王国和庐江郡的皖县,一直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江州刺史桓玄起兵反叛,攻入都城建康(今南京)。晋派大将刘裕平叛,杀了桓玄。因皖县曾是桓玄的根据地,晋安帝视之为心腹之患,于是废除皖县,设怀宁县,取“永怀安宁”之意,县治仍在梅城。唐武德五年(622),析怀宁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皖”是史籍记载锚定于今天潜山的最早建置。
  对古皖国,史书记载极少,我们现在对皖国的认识主要来自地理志和方国志中零星的记录。皖国,皋陶后裔,偃姓。皖人何时迁徙到今天潜山?因战争、生计诸因素,东夷族团南迁的年代较早。皋陶及后裔的南迁,可能更多与疆土的拓殖有关。
  相较于其他南迁的偃姓方国,皖国与周王朝建立了最紧密联系。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诸侯多为王室功臣,代表王室镇抚一方,授予伯爵,称为方伯。《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八十六曰:“周大夫城皖,史轶其姓氏,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周之贤者也。”就是说,周封大夫为方伯,治皖有方,百姓爱戴,称为皖公,当然“史轶其姓氏”表述不准。宋罗泌《路史国名考》:“皖,伯爵,汉为侯,舒之怀宁有皖故城、皖公山、皖伯庙。”皖山、皖水、皖城,一脉相承。
  皖人南迁潜山最先的地点应在今天龙潭境内,其后顺河而下,择地筑城,据乌以风先生考证,皖国都城大概位于今天怀宁小市镇良湖村古城村民组,这是第一个皖城。楚灭皖后,潜山为楚之东郡,处于对抗吴国的前沿,为巩固边防,楚灵王在此修筑城池,即潜山县志所载,这是第二个皖城(今梅城)。南宋端平三年(1236),安庆府治皖城(今梅城)为元人所陷,安庆府移治江滨,景定元年(1260),改筑宜城,这是第三个皖城(今山口)。康熙《怀宁县志·舆地》:“夫吕蒙之围皖,宵至而晨下者,潜山之皖也。余阙之守皖,七年而不可下者,怀宁之皖也。”
  “潜”
  潜山县建制,始于元至治三年(1323)。元代在今天的潜山设潜山县,应与刘源在天柱山的十年抗守、誓不降服相关,鉴于潜山特殊区位,元廷析怀宁玉照、清朝两乡置潜山县,便于统摄。
  “潜”作为地名,古文献里多有出现。楚时设灊邑,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灊县(含今霍山、庐江、岳西和潜山部分区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霍州、潜城、开花、灊四县统入霍山县。《史记·封禅书》“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这些“灊(潜)”,又有何意?
  古文字潜、灊、濳、朁、潛、鬵均相通。“朁”,现存的商代中叶的甲骨文里就有记载,系商王武丁第四子的封地,位于今天山东济宁嘉祥县东南潜邑。《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公会戎于潜”。《管子小匡》:“以鲁为主,返其侵地常、潜。”郭沫若《卜辞通纂》:“丙戌,……淮……于……庚寅卜,在灊次,贞:王,亡灾。”又曰:“壬寅卜,在灊次,贞,主其至于潢、霍,亡灾。”商王先在潜地贞卜,欲去潢、霍等地,则潜显然在潢、霍之北。“灊”应是武丁之子的封地。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把国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就是王畿区,即商王自己直接控制的地区,区内是商王分封的同姓或异姓诸侯。嘉祥潜邑,与商王王畿区高度吻合。
  周灭商时,商王室诸子国纷纷远徙,潜国也南迁于今安徽霍山符桥镇一带,与六(今六安域)、英(今英山域)国为邻。《清一统志》:“灊县故城,在六安州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此汉之灊邑也。”《江南通志》:“潜城,在庐州庐江县南三里,今邑名潜川以此,盖春秋之潜也。”东周初年,楚国强大。《史记楚世家》“(楚成王)二十六年(前645年),灭英”,“(楚穆王)四年(前622年),灭六”。潜国位于六国、英国之间,也应在这前后被灭。此时正是楚、吴争霸之际,为防潜人落入吴国或反叛,楚将潜人迁移到楚国内地潜江、咸宁一带。部分潜人南逃到今潜山地区,与皖国比邻而居。随着楚国势力进一步强大,相继灭群舒、桐国、皖国,潜国也在今潜山地区存在了一百余年后被灭。潜国灭亡后,潜人继续南逃,迁憩于今浙江临安于潜一带。
  从嘉祥潜邑,到合肥大潜山和霍山、舒城、庐江的潜邑、潜城、潜川、潜台,再到潜山的潜山(天柱山)、潜河,湖北咸宁的潜山和潜江,再到浙江于潜的潜山、潜州,直至山西太原的潜丘、贵州的潜山,我们看到潜人从商王王畿区向外一路迁徙的足迹。这也与古今中外人类迁徙的惯例相符,即迁徙民族往往以其旧居的地名命名新迁至的新土。清朝学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载,春秋诸国中,二十个国名都曾经迁移过,即同一国名,在不同时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陈盘先生全面普查,发现可以明确视为迁移过的,高达七十一个。
  “潜”最初的本意到底是什么?《说文解字》:“鬵,大鬴也。”又曰“大小上下若甑曰鬵。”据此,武丁之子的封地,乃是一支擅长制作陶器的部族,因以为国名。“潜”的潜伏、潜水等乃后来的衍生意。
  据此,天柱山,名实有三,实一山也。因位于潜国南境称为潜山,因皖国驻于山南称为皖山,以峰言之峭拔如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西北为霍(霍,从雨从隹,霍人以雨乌为图腾,属鸟夷族团,始居山西繁峙县,商初南迁霍县,再迁安徽霍山)山,因霍国南迁于此而得名。
  “梅”
  梅城,作为建置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武德五年(622),析怀宁置皖城、安乐、梅城、皖阳四县,两年后废,仍统为怀宁。1949年设梅城镇,1958年改为舒州人民公社,1962年复设梅城镇。梅城之名,说法有三,一是民爱植梅,梅花满城,取名“梅城”;二是源于曹操统领大军行军途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三是相传有位梅姓小姐曾居住城关,因此得名。但遍植梅花的“梅”与望梅止渴的“梅”并非同一“梅”。梅花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子,即果梅(别称青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原产中国,是亚热带特产果树。潜山虽然植梅,但史料从未记载满城梅花的盛景,更没有象江南梅花那样形成文人笔下的诗词大观,现存的顺治、康熙、乾隆、民国四部县志,咏梅诗文寥寥无几。果梅在潜山也没有大规模种植的记载。两种说法本身相悖,也缺乏实物的佐证,有后人望文生义的印记。那梅姓小姐之说有没有依据呢?
  唐武德五年设立皖城县、梅城县。皖城县城址即今梅城,梅城县城址据《寰宇记》记载:在怀宁县(今梅城)北七十里,古龙鸣城内。这个位置应在今天水吼梅寨一带。考以地域,水吼至今还保存着梅寨、梅渡等地名和梅姓子民。这也证明唐代梅城县的设置定有其地域的历史渊源。按《民国县志·舆地志》:梅寨即梅家寨,梅渡即梅家渡,那梅城也就是梅家城了。梅家的城池住着梅家小姐,最正常不过。只是这梅府从何方而来潜山?
  梅国(梅方),子姓,商王之后,伯爵,国君称梅伯。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梅国)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商汤之子)封第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商纣王时,梅伯因忠谏而被纣王杀害,剁成肉酱。《楚辞·天问》:“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朱熹《楚辞补注》:“言梅伯忠直,而数谏纣,纣怒,乃杀之,俎醢其身。箕子见之,则疲乏佯狂也。”梅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梅山。《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楚师)伐郑侵费滑、胥靡、献于、雍梁,右回梅山,侵郑东北,至于虫牢而反。”《清一统志》:“梅山,在郑州西南三十五里,与许州
  新郑县接界。”这个区域也正好是商王的王畿区。
  “梅”字在现发掘的甲骨文里没有记载,但多数学者认为“梅”的本字是“某”,“某”的象形为结在树上的果子,即梅子。《说文解字》:“某,酸果也。”后演化加上“木”旁为“楳”,所以古代“楳”通“梅”。梅子是一种酸甜相杂的果子,妊娠妇女喜食,后人造字时去“某”加“母”,形成“栂”字,最后演变为今天的“梅”。湖北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上的金文就多有“某”的字样,专家认为“某”即跟梅国有关。何光岳先生认为,早期梅氏族人是个以“梅”为图腾的民族,种梅,食梅,并以此为产业。梅子,药食两用,周以前尚未有醋,梅醋也是最好的烹饪食材。《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经》:“摽有梅,其实七兮。” 1975年考古发掘的安阳殷墟商代铜鼎,和江陵战国墓葬、秦墓葬,都发现有梅核存在,佐证3000多年前梅已食用。今天,从南到北存有“梅”名的地域,因文应景,广植梅花,这只是后人美好的臆会,先人的祖业却湮没在历史的风云里。(来源:安庆晚报 作者:刘胜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8-21 20:12 , Processed in 0.05028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