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人 心中有数 手中有策 ——潜山县推行“2345模式”探索驻村扶贫精准之路
阳春三月,位于美丽的天柱山附近的潜山县天柱山镇林庄村,比往年格外热闹。冲着乡村田园风光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前常年空着的一家一户的小洋楼,如今成了游客们钟爱的“栖息地”,红红火火的农家乐忙坏了一大家子,乐坏了村民。这就是开全国“乡村民宿度假群落”产业模式之先河的天柱山小黄山谷乡村民宿休闲区,它将农户自家空置房屋改造为村民民宿,通过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旅游劳务、民宿经营、山地租赁、特色种养等收入。如今,通过旅游开发,该村40户贫困户家庭年纯收入已提高到2万元左右。
潜山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县,总人口58.4万,农村贫困发生率16.82%,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2014年以来,该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工作新机制,以驻村扶贫工作为主抓手,对精准识别出的60个贫困村、8.86万贫困人口,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重点以“2345模式”向贫困宣战。
实行“两包定点”,完善帮扶体系
近年,该县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一是实行单位包村全覆盖。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在1家中直机关、7家省直和19家市直单位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再明确46家县直单位,对口帮扶60个贫困村,选派60名干部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省市选派15人、县选派45人),并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自2015年起,在6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时间上连推三年、资金上连投三年、包村单位连帮三年。二是实行干部包户全覆盖。实行“一帮X”、“一帮一”结对帮扶,一名县级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3户、一名科级干部不少于2户、一般党员干部不少于1户,对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计划,推行一名干部帮扶一个贫困户、抓一个增收产业、辐射带动若干个一般户的帮扶模式,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摸排“三类情况”,理清帮扶思路
“驻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走后留什么”,是驻村工作队进村后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不脱贫、不回城”的承诺,痘姆乡仙驾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汪光宽主动向组织提出继续留任,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我对村里情况相对熟悉,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我们因户施策、结对帮扶”。留任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共落实帮扶责任人61人,制定三年帮扶规划、年度帮扶计划和87条帮扶措施,真正实行了“滴灌式”精准帮扶。
为了实现“滴灌式”精准帮扶,该县着力摸排“三类情况”。一是找出致贫症结。由驻村工作队牵头,开好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四个座谈会”,通过座谈、走访和调研,找出贫困村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村风民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为帮扶工作打下基础。二是编出帮扶规划。立足村情、户情,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做到帮扶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与村户脱贫、与基础设施改善、与产业发展、与造血输血“五个结合”,确保驻村帮扶任务如期完成。三是排出脱贫项目。在制定“一规划一计划”的基础上,县扶贫办建立扶贫项目库,帮助60个贫困村梳理急需解决的项目4184个,需扶贫资金近4亿元,并确定分年、分批实施计划。
建立“四项机制”,压实帮扶责任
在驻村工作队管理上,该县建立了四项机制,确保驻村工作实效。一是推进机制。实行“周查岗、月汇报、季述职、半年现场观摩交流、年终集中考核”,确保驻村干部人在岗、心在村、事在办,确保用情、用心、用力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二是督查机制。明确包村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4次到村调研,帮助解决困难问题;驻村干部驻村时间每年不少于220天,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县委组织部、扶贫办等部门,每月到村实地督查,检验工作成效。三是约谈机制。对不在岗、工作不能按期完成的驻村干部,县委组织部、扶贫办采取上门访谈、单独约谈等方式进行调度;对约谈后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的,再约谈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四是考核机制。要求工作队做到“工作实、办法新、要求严”,出台《潜山县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潜山县驻村扶贫队考核管理办法》,将包村单位帮扶工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工作队队员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个人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驻村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围绕“五个难题”,细化帮扶举措
唐冲点是痘姆乡仙驾村驻村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仙驾村有11个山区村民组,基础条件差,群众脱贫难度大。离开这养不起一方人的水土,是这些苦怕了的群众的夙愿。“我们早就想搬走,可整体搬迁谈何容易,它可难住了我们几代人啊”。然而,驻村帮扶却让这个夙愿梦想成真。驻村后,缺资金?扶贫队发挥自身优势,多方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搬迁难?扶贫队和村出面协调,逐户深入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保证他们搬得进、住的好。如今,唐冲安置点成功建成,这里的基础设施状况大大改善。移民的17户贫困户中,有5户通过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经商实现脱贫,其他12户都通过努力成为了当地发展的带头人。
评判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该县关键看驻村帮扶能不能破解“五难”。千方百计破解“行路饮水难”。实施整村推进、革命老区小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群众筹资筹劳。改造危房破解“住房难”。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优先向贫困村倾斜,优先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各贫困村将危房改造指标分解到户,让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资金救助破解“医疗难”。驻村工作队通过社会救助、单位帮扶等多种渠道争取资金,结合医疗救助政策帮助患病贫困户家庭摆脱病困。技能培训破解“就业难”。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力争使每个农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以就业创业带动脱贫。发展产业破解“增收难”。驻村工作队将发展农特产业、乡村旅游业作为精准脱贫主攻点,注重资金扶持、企业引领、合作组织三个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点实施盘活集体资源、光伏、招商三类项目,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作者:熊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