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七旬老人为弹腔送来煦煦春风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4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6-8-4 08: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许开学,这位自小耳濡目染并受上一辈 “真传”的民间弹腔艺人,在古稀之年,克服中风偏瘫造成的行动不便和乡邻的不解, 7年如一日,整理剧本,组建班社,发展演员,为潜山弹腔的传承和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潜山弹腔为清代徽戏遗脉,20世纪前、中期主要流行于安庆地区各县,民间除称“弹腔”外,也称“弹戏”、“乱弹”、“老徽调”,至今有270年的历史。这一“京剧的母体艺术”曾一度被“边缘化”,逐渐淡出戏迷的视线。
0000.jpg
  现年70岁的许开学, 1946年出生于潜山县五庙乡程冲村许家畈,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从小就对弹腔这一“冷门”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潜山弹腔曲调悠扬、音色爽朗,早在明朝就闪耀出彩,扬名四方。自20世纪50年代新生“徽剧”作为徽戏的继替出现后,弹腔仍保持“老徽调”面貌而留存在潜山、岳西等县的偏远山区。当时,许家畈有一个弹腔班社,利用农闲,走街串巷,送戏出村。农忙季节,利用晚间,随意找一处空地,就开始鸣锣开场。
  当时是看热闹,不料一看就看出了“门道”。其时,正在读小学的许开学每逢班社开演,几乎“场场不离穆桂英”。得益于许小初、许忠育几位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点,许开学开始痴迷上弹腔,成了老艺人眼中的“苗子”。
  1961-1967年,弹腔班社一度“凋敝”,但劳动中的许开学仍然不忘练唱弹腔。1967-1977年,有“一技之长”的许开学,被村民推举为文艺宣传队队长。他继续练习唱功,一路坚持下来,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有板有眼,渐入佳境。
5.jpg
  成年后的许开学积极组织“许家坂业余弹腔剧团”,担任团长,组织人员复排弹腔大戏,剧团演员老中青结合,长者60多岁,年轻仅有15、16岁,父子演员(如许晓初,许开化),母女演员(如王兰香、许根莲),夫妻演员(如许敬标、宋月秀)和兄弟演员(如许开杰、许开学)同台演出《二进宫》、《渭水河》、《三奏本》、《辕门折子》、《三堂会审》、《郭子仪上寿》、《王春娥教子》、《四郎控母》等数十余出剧目。其中特有剧目《双插柳》、《双丝带》、《双救举》“三双戏”备受欢迎。
1.jpeg
  1979后的一段时间,弹腔一度被禁唱,而且许开学肩上的担子很重,13口的大家庭需要他去支撑维持。然而,许开学不忘初心,悉心钻研为数不多的几本剧本,琢磨唱腔,被村民认为是“不务正业”,但许开学认为,弹腔是古老的戏剧艺术,不能断针断线,不能愧对祖上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
  1983年后,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活跃起来。许开学组织弹腔剧团到周边县演出。其中《徐庶荐诸葛》等折子戏,受到省、地、县文化部门的垂青。
12.png
  随后,“打工潮”袭击这个小山村,弹腔的繁荣景象如昙花一现。尤其随着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使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历史的稀有剧种,变得鲜为人知。
  肩负弹腔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变压力为动力。《二进宫》被选送参加全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汇演,许开学现场导演,带头彩排了近一个月,除了吃饭时间,一门心思扑在节目上,最终“一炮打响”,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戏痴”的绰号也从此传开。他导演的《二进宫》在首届天柱山民俗文化节及天柱山登山节上的演出赢得中外游客的驻足。
  许开学对弹腔的痴迷遭到家人反对。组建班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锣鼓、后勤一一算起来,起码得20来人,而且要添置一套行头,需要很大的一笔钱。
11.png
  没人没钱怎么办?上门做说客,电话里邀请,县里争取资金,许开学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让弹腔“活”下来。
  “唱戏能当饭吃?”“该不是老糊涂了吧?”“那么拼,捞到了好处不是?”……一些流言蜚语、冷嘲热讽随之而来,许开学却一笑置之。
  为了拉人入伙,一次登门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了壮大班社,电话打多了人家嫌烦,干脆把他“拉黑”,最后他借用别人的手机继续打;为了寻求上级支持,许开学天天往乡里跑,一有领导来,就拿着自己整理的剧本前去汇报……
3.jpg
  好事多磨。许开学说服家人不算,也打动了乡邻,队伍最终给拉了起来。报酬虽低,但大家都形成了共识,把繁荣弹腔当成了一种责任。既使再忙,只要许开学一个电话,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
  如今,“许家畈弹腔剧团”里,老者七十多岁,最小四十岁,许开学任导演,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同台披挂齐上阵,拉之即来,来之能演,演之出彩。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许开学中风遗症导致他必须依靠拐杖行走,但并没有影响他传承弹腔艺术的执着。为了回忆整理剧本,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左手不能动,用右手,遇上用线纽装订剧本时,往往用右手和牙齿来完成。
  有时到了吃饭时间,家人喊他吃饭,经常被他一顿大骂,责怪打断了他的思路。为了早日整理出剧本,许开学不知熬了多少夜,全然不顾病残的身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家人慢慢地理解与支持了。
6.jpg
  通过几年努力,许开学回忆整理出《郭子仪》、《二进宫》两个剧本,只要有演出,都要坚持指导排演,在继承中创新,拿他的话说,剧本70%继承,30%创新。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潜山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潜山县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同事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组织剧团下乡演出,弹腔再次在舞台上复活。
0.jpg
  2015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潜山县就弹腔传承与发展相关情况考察调研时,作出了“把地方戏演起来、忙起来、活起来、富起来,要把京剧的源头包装好,把它发扬光大”的指示。同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亲赴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为保护、传承、发展把脉。这让许开学深深感到,弹腔的春天来了。
  在弹腔艺术传承的路上,许开学无疑是“梅开二度”。作为弹腔省级传承人,许开学将每年的3000元补助资金,拿出2000元,用于班社建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谈及今后,许开学信心满满地表示,他将在有生之年将7本弹腔大戏整理好,吸引新人,为传承弹腔继续发挥余热。(陈兴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8:35 , Processed in 0.06010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