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塘边的老柳树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7-1-6 17: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家塘埂上的老柳树,是什么时候,是怎么消失的,确实不知道。向后来还住在老屋的弟弟打听,也回想不起来。离开它40多年,老柳树早已寻无踪迹,但它在我心中扎下的根,不会枯萎。
  老家在乡下是“独子家”,也就住着同宗两户人家。七八间低矮的砖瓦房,依山而建,是祖上留下的庄屋。耳门不到百米处,有一口面积不大的塘。塘里的水总是满满的,除了旱时浇灌塘下的垅田,平时是不轻易放水的。两家的饮水洗漱,都用这里的水。母亲去洗衣服,领我来到池塘边。那清悠悠的塘水,像大地镶了面柔软的圆镜,悠悠泛动微波,把天呀、云呀,竹篱呀,瓦屋呀,全照皱了。我真想伸手摸摸这淡绿色的镜面呢!那轻重错落的棒槌声,随着浣衣荡起的波浪轻轻漾开,悠然远去。
  塘堰口边的埂上,一棵柳树很有些年数了。从老屋出去,向南看,一眼就能看见。沟状的树皮,黝黑粗糙,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皱纹。偶尔去掀下一块张开嘴的树皮来,就能看见蚂蚁没头没脑胡乱地跑出来。柳树有些歪,向池塘微侧着身子,掠过水面。看似粗壮的身子下,有一个很深很大的洞,只能靠一侧呼吸。可能是因了塘里的水的滋润,到了春天,老柳树无数个尖尖的柳芽像许许多多咂得嘎巴响的小绿舌头,贪婪地舔着小风,舔着露水往上长。接着,在暖暖的叫人心痒的微风中,轻轻飘荡起挂满绿芽的柔软枝条,全然像青春少女披下的满头秀发。繁茂的枝丫交叉着,蓬蓬松松,伞似的在天空里撑开,托起一大片蓝天。树的荫影散布在塘埂上,也散布在东边的池塘里。
  春耕夏播秋收,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爱在老柳树下歇伙(休息一会儿)。尤其在盛夏,他们从火一样的太阳下走到树阴下,坐在冒出地面的树根上,坐在塘埂上 ,“叭嗒叭嗒”地抽着黄烟,喝着大碗茶,说着笑话,算着活计。有的毛头小伙干脆爬上伸向池塘里的树干,把脚放在水里,悠哉悠哉地靠在树上。凉爽的风不知不觉拂面而来。如果口干,就弯下腰掬一捧水喝,水是甜的,立刻觉得爽透肺腑,渴意尽消。这时,喜欢凑热闹的小孩在塘埂上跑来跑去,好奇地听大人们说话。稍不注意,踩到刚吹到地上未灭的黄烟屎,脚板烫得连声叫唤。章焕表爷喜欢在你冷不防时,忽然伸出两只大脚丫子,夹住孩子们开裆裤子里的小鸡,好疼好疼。我们只要见了他,扭头就跑,有时却又喜欢跟他玩。犁田的老伯总是等大伙下田后再放轭(让牛休息),慢悠悠地把水牛系在柳树上。这时水牛会扑到池塘“打釉”,全身没到水里,看不到影子,只有鼻孔出气激起的阵阵气泡。调皮的小牯牛,常在老柳树上磨痒。日子久了,把一块树皮磨得光溜溜的。一次,我心疼幼稚地从塘边捞来泥巴,厚厚地涂在柳树的伤口上,由此耽误了洗菜,招致母亲的责问。可是,我一直未说出迟延的真相。
  老柳树下,安放着一座跳板,老家叫它桥板,上面摆块平滑的石头,权作洗衣板,母亲、姐姐洗衣洗菜,每天必来两三趟。天气酷热时,我喜欢坐在桥板顶端,把两腿放在水里,水的清凉瞬间就能渗入骨髓,现在看来那情景算得上是一种与自然的融合或者说贴近。我的个头高了,能挑半桶水时,也站在桥板上提水。后来,渐渐知道桥板的面子,多是用“回笼板”穿成。回笼板,也就是装过死人的棺材板。死者遗骨取出来安葬后,棺材板仍未腐烂,正好循环利用。经木匠师傅用刨子一推,平整如初,大派用场。于是,登上桥板,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棺材装过的死者的样子,生发出恐惧、恶心的感觉。老人们怕自家小孩玩水,总喜欢对我们说塘里有水鬼,你在塘边戏水,会被水鬼拖下塘踩进塘泥里。一个月黑风大的夜晚,我正好路过老柳树。不知是水鸟飞过还是鱼跳,只听桥板边“扑通”一声,吓得头发都竖了起来。打那以后,夜里路过这里,总要加快步子。
  不过,在夏日,老柳树下是儿时的乐园。大人出工的时候,我们就独占了这地方,像青蛙一样下塘戏水。柳树把一根水桶粗的枝子,平展展地伸在池塘上空,成了小水鬼的跳台。小水鬼在跳水台上站成一排,喊声“一——二——三”,一齐捏了鼻子,扑通,水花儿溅得老高,快乐中又使人感到紧张,过好一阵,笑声才从池塘四周冒出来,似水晶宫里钻出一伙快乐神。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划出一道悠闲的弧线,有时扬起翅膀,溅起水花,发出嘎嘎的叫声,回答着主人的呼唤。傍晚时分,大人们都会来到塘边,借着夕阳的余辉和月亮的微光,洗去一身的汗水和一天的疲劳。
  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闪鱼(方言)了。母亲下了田,让我看家,正好有空闲时间。家乡闪鱼,既简便又独特,就是把小麦粉用菜油拌以韭菜,做成薄饼状的粑为饵,当然用饭团也行,放在丝腰箩里,上面盖着有香气的黄荆槎头,再压块石头,篮子上系一根长棕绳。准备就绪,站稳双脚,在桥板头用力将篮子向池塘中间一甩,再把绳头压在洗衣石下。这时,水面上会泛起菜油散发出来的五颜六色的涟漪。这会儿,我就在树下翻开连环画,边看边等。约摸十多分钟,就有收获了。一手拽紧绳头,一手使劲提起水中的篮子。动作要快要利索,慢了,篮中贪吃的鱼就会狡猾地溜走。拉上来一看,有虾、翘嘴白、黄姑子,有时还能逮住圆滚滚的“痴胖”。捡起活蹦乱跳的鱼虾,放到水桶里,再如法炮制。一个上午,一两碗鱼不成问题。
  久没下雨,塘下的田缺水,就要挖开塘涵洞放水。池塘里的水浅了,可以看清蚌壳在泥里踽踽地游。游是游走了,身后却犁出一道弯痕,顺着粗条印痕寻去,定可捉到一只大大的蚌壳。塘埂边还露出黑褐色毛绒绒的柳须。这个时候,我们会一只手抓住柳树枝,在柳须里摸鱼虾,还扯下须根,做成戏台上老生的胡须戴上,人模狗样地唱上几句。
  树大树老,鸟自然就多。白头翁、喜鹊、伯劳、斑鸠、杜鹃、水翠,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都是冲着柳树来的,来了就不想走了。我曾留意观察过一对伯劳,年年都把窝垒在老柳树伸向池塘的一个枝柯上。它们总在每年割头交韭菜的时候垒窝,一般早也早不到哪儿去,迟也迟不到哪儿去。还无意中发现一个小秘密,这些鸟儿都爱到塘埂下一块峭壁下喝水。那儿有一个大不过木盆的小水坑,一年四季水清清的。有一年地上干得冒烟,它也照样不干涸。在老柳树高高的枝丫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喜鹊窝。一对花喜鹊就常年住在那里。喜鹊快活地在枝头跳来飞去,叽叽喳喳叫得好热闹。喜鹊叫时尾巴也随声翘动,灵巧极了。特别是有人来,叫得更欢。每每听到喜鹊叫时,大人就说:“今天有客来呢!”果真来了客。于是,我们天天在老柳树下,盼着喜鹊的欢叫。绿中带花的翠鸟,嘴尖尖的,站在树枝上注视着水面,猛地扎入水中,不一会就看见它嘴里叼着一条小鱼。这些鸟儿大多时能和谐相处,有时也看到它们打架撕扯,听到翅膀的扑腾和凄厉的尖叫。
  乡间的夏夜是燠热的。人们索性把竹床、长凳搬到老柳树下纳凉。淡淡的月光下,从树叶的稀疏里数天上的星星,谛听庄稼拔节、扬花时与风细碎的微语。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这时的风,像一个忙碌乡间的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层层梯田里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而在此时,稻株下的青蛙会发出会心的笑声,为这场天地间盛大的婚礼奏上喜庆的乐章。
  老柳树下的池塘里,没有亭亭玉立气韵超绝的荷花,只有铺满水面的野菱角。它小小的叶片,小小的果实,有些不起眼。立秋后,家人就开始捞菱角禾,摘菱角。大人们在棕绳的一端系上木棒和石头,扔进塘中间,然后像拔河一样慢慢把菱角拉起来。这种野菱角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在两三厘米的菱形果实上,长有许多差不多同样长的尖刺,并且是各个方向都无法避开,吃一个刺菱,都要找到一个角度,保证能将其一口咬断而不被刺伤。避开长长尖刺,咬开涩涩的皮,白色的果肉就出现了。嫩的水灵、生涩,老的酥粉、清甜,差不多有板栗的口感。将它蒸煮熟,用菜刀剁开,是另一番滋味。这个时节,老柳树满身灰尘,却傲骨铮铮,准备迎接冬天的洗礼。
  要过年了,老柳树边的池塘吸引着男女老少期盼的目光。大清早,老柳树下就站满了人。鱼网沿着一边的塘埂撒开,上十个青壮年男人穿着短裤,打着赤脚,分成两路,拉着网绳向对岸拖动。白花花的鱼在浅浅的、混浊的水中冲撞着、跳跃着,大人们叫喊着,孩子们欢呼着。他们想象着这肥硕的鱼整条上了餐桌,成为令人垂涎的年夜饭的佳肴。
  在池塘边的老柳树下,度过了少时不知愁滋味的时光,目睹了乡村人纯朴简洁的生活。年年往复,和老柳树亲密接触,有了很深的感情。老柳树成了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老柳树看着我长大,也看着我离开家乡。
  当再次踏上故乡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点让我跪倒在地。不见了儿时攀爬、粘过鸣蝉的老柳树,闪过鱼捞过菱角的清清水塘,也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弟弟看出我怅然若失的神情,陪我来到他迁建的新居。站在塘埂上,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前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砖红瓦楼房拔地而起。他说,不久,这里将是一个繁荣热闹的小集镇。
  我爱塘边那棵老柳树。
  文 / 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212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7-1-10 1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1:52 , Processed in 0.05472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