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食] 地衣菜

[复制链接]

帖子
10624
威望
0 点
红花
5537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7-1-10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衣,古时一说为“地毯”。白居易的诗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中的“地衣”,就是这个意思。而这里所说的地衣,是一种乡间食物,湿漉漉的,常年生长在山脚、路边的地皮上,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黑木耳,但它的营养价值却是黑木耳的十几倍。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它是一种藻和菌在固体表面的共生体,有近两万种,五百多属。
  关于地衣,向来颇有风雅的说法。地衣的学名叫“石滑塌”,《本草纲目》中称地衣为“地踏菜”。因为贴地而生,乡下人便形象地称之为地衣。还因为春雷过后,地衣沐雨而发, 它没有根,什么也没有,只贴在地上。看着它腻腻湿湿软软的样子,家乡老人们就说这是打雷时雷公擤的鼻涕,干脆叫它“鼻涕菇”。名字不中听,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但打雷与它的出现确有关系,应该是一种巧合,也许一刹那雷电真的在天地间促成了这种菌类的诞生。
  地衣,是大地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送给我们的礼物。春风轻拂,山地一天天滋润、暖和起来,“一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惊蛰前后,隆隆雷声带来了绵绵细雨。听着春的召唤,黄黄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镶嵌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地衣。雨后的阳光照在上面,宛如一幅疏淡的水墨画。
  明代王磐编撰的《野菜谱》中,为人们描绘了拾地衣的情景:“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真的是这样,雨停了,天晴了,一大早,母亲总让我带着弟妹到离家不远的山字牌去拾地衣,山坡上,随处可见孩童的身影,看来他们比我起得还要早。我们手挽小腰箩,蹲在地上搜寻,简直就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在有流水经过的砂子岗、石头坡上,拨开枯草,伸进指头,小心翼翼地撮出好几片地衣。有干牛粪的地方,地衣更多,常常是蓬蓬松松一大块,可能是这里滋润它们的营养丰富吧。
  地衣周身粘着沙砾和枯草,还很容易碎,洗起来可不是一件省心事,气要静,心要细,手要轻。稍不留神,许许多多的皱折里就夹有细沙,炒起来在锅里沙沙作响,一般要洗三四遍。地衣洗干净后,蓬蓬软软,油黑发亮。
  食用地衣,既可凉拌、炒食,又可做羹,口感有木耳之味,却比木耳更嫩;有粉皮之软,却比粉皮更脆。这种润而不滞、滑而不腻的爽适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黄庭坚的《绿菜赞》将它和紫菜并列,山珍海味,各逞所长。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赞地衣“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
  地衣炒韭菜,地衣炖豆腐,都是家常菜。炒时,先把锅烧红,倒上菜油煮沸,然后放进地衣,撒上葱花、碎辣椒、蒜籽,加上少许猪油,无需加水,过一下火就可食用。吃起来比黑木耳嫩滑,柔筋筋,鲜中透着一丝甜味,想在嗓子眼里多留一会都难。
  凉拌地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洗净地衣,入沸水中略掉,沥干后伴入适量的精盐、味精、葱花、、麻油,脆生生的,还能下酒解荤。
  对我们来说,更多时候,地衣是用来怀旧的。眼下的城里人,原本多为农家子弟,对地衣并不陌生。而许多成功人士,当年也一定没少吃过地衣。如今,个个吃腻了大鱼大肉,吃多了生猛海鲜,脑满肠肥之际,想念过去的食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暗合了饮食潮流。
  文/ 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6-17 16:48 , Processed in 0.05244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