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犁、锄、耙、水车、石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曾经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传承农耕文化,留住记忆中的乡愁,宿松县高岭乡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率先在全县建成乡级农耕馆并对外开放。
农耕馆设立在高岭乡文化站内。在陈列室里,整齐地陈列着犁、耙、独轮车、蓑衣、斗笠、煤油灯、算盘、三角箕、捆绳等老物件。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这些老物件,脑中就很自然就会浮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画面。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
“它们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曾为渡江战役立了大功,渡江战役前,解放军在高岭乡泊湖之滨训练渡江,村民们忙着纺纱、织布,给解放军做鞋做衣服。”指着一架老纺车和一架老织布机,高岭乡文化站站长熊文刚满怀深情地说。这里的每个老物件都有自己的禀性,斑驳的痕迹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它们已经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被淘汰,但它们个个身上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为什么建农耕馆?熊文刚说,农耕文明是乡村文明的根,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魂,悠久而厚重,虽然农耕馆收集展出的这些农具、纺具、生活用品离人们渐行渐远,但这些物件是记录农耕生活的活字典,反映了过去几代人的生活和智慧,反映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老物件全部放在馆里陈列出来后,就成了传承乡村文明的活标本,农耕馆由此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
熊文刚是农耕馆建设的“发起人”,对农耕文化情有独钟。为了早日建成农耕馆,从2016年以来,走村串户收集老物件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种常态,有时他为了收集到一件老物件,反复多次登门,不惜磨破嘴皮,耐心向村民宣传建设农耕馆的意义和目的,取得村民对建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这个水车是民国年间制作的,距今上百年了,那时家里用它车水灌溉农田,尤其是干旱少雨的年成,整个村里的乡亲都用它车水;犁、耙、花车都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物件,现在看似落后,当时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去年6月,年过八旬的熊华清老人,被熊文刚不厌其烦多次登门开展宣传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主动将自家保管多年的水车、犁、耙、花车捐给农耕馆。谈起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历史,老人如数家珍。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些东西虽然用不上了,但我没舍不得丢,现在送给农耕馆,教育下一代还是宝啊!”前不久,社坛村年近90旬的孙仁忠老人,在高岭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得知乡里建设农耕馆后,专门叫孙子把家里的石磨、油灯、斗笠等老物件送到了农耕馆。“我校已把农耕馆作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定期安排孩子们过来参观,让他们从中感受农村发展的历程,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农村。”高岭乡中心小学校长唐金根说。
据了解,目前,农耕馆共陈列传统农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娱乐器具、工匠用具、典籍资料老物件400余件,基本都是当地村民无偿捐赠的。
(安庆新闻网 通讯员 孙春旺 严茂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