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辟谣: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不实

[复制链接]

帖子
11224
威望
0 点
红花
56056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21-5-22 12: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对于网传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今天中午11时左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接近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士处获悉,“这是假消息”,但目前袁老在医院接受治疗。
  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官方资料显示,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于196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技术,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1989年,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两系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于2012年,领衔启动了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攻关,同时提出了在原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理想株型和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即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两分田或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丰工程,得到了政府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已在广东和广西实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袁隆平院士还多次到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传授技术,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学员2000多名,并多次去印度、越南、缅甸等国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袁隆平院士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创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学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1 04:23 , Processed in 0.04954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