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卜卦、专栏讲解、AI看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算命占卜生意从地摊走向网络。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利用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对神秘事物感到新奇等心理,明目张胆宣扬迷信思想,骗取青少年财物,甚至诱导青少年自残。 网络迷信并不高明,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中招”?在急速变化的社会,面对学业、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有的青少年急切需要找到摆脱焦虑的出口。披上“高科技”外衣的网络迷信产品,将算命占卜与大数据、云计算强行关联,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网络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使迷信活动更加隐蔽便利,也促进了网络迷信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流行。 网络占卜看似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实则暗藏风险。躲在暗处的“大师”,忽悠起来天花乱坠,胡乱指点他人人生,肆意打探个人隐私,却不承担相应责任。更有甚者,将网络迷信与传销结合起来,组建非法网络组织,发展多级代理敛财,触及法律红线。青少年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容易受到迷惑,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误入歧途。 监管缺位,让网络迷信愈发猖獗。尽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内容的违法信息,但仍有不少平台在利益诱惑下,为网络迷信提供宣传推广服务。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责任,禁止研发封建迷信类App、小程序,一旦发现第一时间下架相关产品。只有为网络迷信划定法律红线,建立并落实对有害信息发布和传播者的追责机制,才能形成震慑,保护青少年群体免受侵害。 事实上,只要有需求,网络迷信就会变换不同形式和载体继续存在。铲除网络迷信的生存土壤,关键在于釜底抽薪,扭转一些人的封建迷信思想。迷信的心理动力来自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焦虑感。不仅要截断网络迷信信息向青少年传播的途径,营造追求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也要加强教育和关爱,提供多元化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关注青少年情感诉求,纾解他们的负面情绪。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涵养理性思维,提高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帮助他们筑牢心理防线,避免被网络迷信误导跑偏,在正确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 安徽日报 执笔:韩小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