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木条受潮了,要摆好位置才能放进去。要用木条推着木条进机床,不要用手直接推,要注意安全!”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今年4月才进车间工作的陈光明,对于如何使用机床制造木刷柄,已经渐渐掌握了窍门,俨然是一名“老司机”了。
陈光明一家有3口人,妻子肢体残疾,无法干重活,只能在家料理家务,儿子正在上大学。2014年陈光明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3口享受社会保障兜底及教育扶贫等多项政策照顾,外加陈光明全身心地外出务工,每年打工有近4万元收入,他家在2014年当年就实现稳定脱贫。想不到今年初,妻子患病,需要在家休养还要人照顾,陈光明无法外出务工。
好在村上的乡村振兴车间招工,让陈光明看到了希望。“这个乡村振兴车间我之前就知道了,因为我每年还领着车间的分红钱297.8元。现在,我能一边在家门口务工一边照顾妻子,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也不比在外面东奔西跑赚的钱差多少。”7月5日上午,在谈及未来时,陈光明表示,他期待着乡村振兴车间越办越红火。
据了解,桐城市涧桥村这个乡村振兴车间是去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该村两委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将闲置的原涧桥小学部分教师宿舍拆除,新建了62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及附属设施。通过公开招租,桐城市天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年40500元租金租赁车间使用权,生产木刷柄。据车间负责人鲍峰介绍,因为木刷柄市场供不应求,计划再增加三条生产线,到时又可以增加6个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人、财、物以及技术,正在借由乡村振兴车间,涌向农村。“去年,桐城市龙腾街道分别在涧桥等3个村新建乡村振兴(扶贫)车间3座,总投资215.95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将3座车间出租,取得资产收益13.85万元,全部分配给贫困户,受益贫困户135户297人。同时带动贫困人口15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龙腾街道财政所所长占东说,事实证明,乡村振兴车间的建设,实行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脱困户拓宽增收渠道的双赢目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车间的手工活操作技术难度不大,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工资实行计件制,十分适合农村务工群众。”
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为出发点的乡村振兴车间,在桐城市还有很多。而每天100元这样的工资标准,似乎也十分普遍。
“基本每个月都在3000元以上。”5日下午,龙腾街道和平村的一家乡村振兴车间里的胡红枝一边操作缝纫机,一边报出了自己的收入。对于自己的工作,胡红枝显然颇为满意。她说,她们这家车间可不一般,由安徽和源针纺服饰有限公司经营,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我们现在做的烫板套,是要出口的嘞!”
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粉丝、优质大米等桐城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同样不乏乡村振兴车间的身影。记者从桐城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桐城市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项目,财政拟投资3000万元,重点支持蛋鸭养殖及羽绒深加工、富锌米开发及深加工、茶产业等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而随着相关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车间也必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转出更多希望的花。
(来源:安庆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占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