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很多地方都要为处理稻、玉米等作物的秸秆头疼。可是,在安徽岳西县一处大别山的腹地,茭白秸秆从恼人的“生态包袱”,突然变身成为“珍宝”,而且远销欧美市场,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现场:大别山腹地,碧绿的茭白田漫山遍野 清晨,安徽省岳西县大别山腹地,石关乡被万亩绿油油的茭白“唤醒”。 51岁的王家旺开车前往茭白基地,开始了一天的秸秆收集、挑拣、晾晒的工作;58岁的农家乐老板王国蓉钻进厨房和面、烙饼、煮粥、磨豆浆准备14单客人的早餐;69岁从南京来到这里避暑的曹国军和老伴一起,在田间地头晨练散步…… 这个“夏天喝热稀饭也不会淌汗”的22度小镇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当时选择来这个地方,一个是大山里凉快,还有一点就是这儿的茭白田绿油油的一大片,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我和老伴早晚都喜欢在茭白地路上散散步,这里空气好,是天然氧吧。”曹老怡然自得地指着大片的茭白对记者说道。 转型:遭嫌弃的茭白“秸秆”,转型成出口好货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其背后有千千万万的绿色守护者,岳西县石关乡的秸秆回收利用的先行者王家旺便是其中一员。 岳西县充分利用高寒山区的水田资源,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种植高山茭白的传统已有20多年。白白嫩嫩的茭白茎部位被作为蔬菜食用,给岳西县带来了脱贫摘帽的经济效益,而其余长达2米的秸秆和叶子被拉到田埂上后腐烂发臭、虫蝇成群、无人问津,被视为难缠的“生态包袱”。 2010年在大山里从事中药材种植的王家旺从河南朋友口中第一次了解到草编工艺,“当时我那个朋友说他们那边缺少原材料,芦苇啥的价格太高,就问我们大别山里有没有什么草料秸秆可以用。我在一下子就想到了烂在田梗上的茭白杆子。” 从此,王家旺与茭白秸秆这一打交道就是十多年。这十年里他共计回收利用茭白秸秆15000多吨,用秸秆制成的家具装饰品绿色环保、抗菌抑菌不发霉,广销欧美市场。这其中产生的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一些肉类的经销。 走进王老板的草编作坊,一副外径达1.5米的巨大扇形草编工艺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说起这副作品,岳西县绿茵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家旺颇为自豪,“我曾经用它参展过安徽省的秸秆综合利用博览会,我们安庆场馆里的东西好多人来看哩。” 未来:茭白秸秆,或能成文化旅游的“产业链” 据岳西县团县委副书记储岳峰介绍,在岳西县未来几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我们正努力地发展关于茭白文化的特色旅游产业,希望五湖四海来的客人在我们这里不仅能看茭白、吃茭白,还能亲自下田体验种茭白、收茭白,走的时候还能带上茭白秸秆编织的实用性与观赏性一体的纪念品就更好了。” 除了利用秸秆编织工艺品外,绿茵合作社还将回收的秸秆经过粉碎机粉碎细化后,再经密封打包储存等工艺处理,最终发酵加工成为有机肥,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农户的秸秆处理难题,治理了秸秆不当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让当地百姓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前的茭白杆子都是丢在田里焚烧,现在合作社以一块一斤的价格回收干叶子,还会送我们有机肥,我这十几亩地也有不少收益呢。”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农户林南山高兴地说。 发展秸秆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是王家旺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他不清楚“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只是很单纯地觉得,“那么多的茭白杆子白白烂在田埂上太可惜,我想要让这里的环境好一点,大家住得也舒服一点。” 下一步,绿茵合作社计划将茭白秸秆加工发酵成牲畜的青贮饲料、平菇等高档食用菌的秸秆基料,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 文/金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