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在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稳外贸稳外资、优化民生服务等方面做出规定。安徽将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推进小微民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围绕保障民生,今后低保、特困办理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开具户籍类证明等74项高频事项可“跨省通办”。 就业创业: 2021年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降低就业门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便民劳务活动”“零星小额交易活动”标准,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保洁服务等工作,可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网络交易活动,不需登记。 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优先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用于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2021年培训70万人次以上。将援企稳岗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底,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家政、养老等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2021年养老护理员培训不少于3万人次。创新开展“行校合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项目制培训,大力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21年培训不少于1.3万人。 同时,组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零就业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至50万元;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可申请最高额度300万元。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积极争取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资格,完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小微民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扩大有效投资: 工程建设项目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 据悉,我省将推动各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科学构建本地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投资、建设、能耗、环保、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规范出让程序。2021年底前,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新增产业用地按“标准地”供地不低于20%,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 以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基本清单为基础,进一步精简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涉及的行政许可、技术审查、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取消一批非必要或可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实现管理的审批事项,及时公布各审批阶段“一张表单”。制定符合“拿地即开工”等基本要件“正面清单”及安全、环保、能耗等刚性要求“负面清单”,对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按照“应进全进”,健全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各类行政审批电子证照库,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内的自助网点,推行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提供项目报建流程图、办理进展实时查询和“网上办”“掌上办”等服务。 民生服务: 低保、特困办理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 在养老和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实施方案》明确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完善管理机制,盘活闲置床位资源,在满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础上,向其他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开放。 同时,按照国家部署,在先行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诊所备案管理基础上,逐步推动全省诊所执业登记由审批改为备案,在取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基础上,将甲、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调整为一级,由省级卫生部门审批,可在全国范围内执业。按照国家规定,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我省支持各地推动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残联、医保、乡村振兴等单位的数据共享,推进全省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落实国家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有关要求,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将低保、特困办理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依法实施证明事项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索要证明;确需提供证明的,应告知证明事项名称、用途、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等。围绕保障民生,推动开具户籍类证明等74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