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刷子走天下,农家猪鬃手工扎;薄利多销闯市场,集腋成裘真不差。”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流传在潜山市源潭镇的民谣。如今,制刷企业遍布源潭镇,上下游从业人员约3.5万人,工商注册的企业和个体户7000余家,其中制刷业4700家、规上工业企业50家。2021年刷业总产值103.2亿元,刷业在源潭已从最初养家糊口的“小手艺”变成今天引领发展的“大产业”。 远走他乡“背包客” 回乡创业办工厂 “十几年前,我们家一个供销员在大西北地区发现毛笔销量很大,当时的供销社便决定在家利用猪鬃加工成毛笔。”6月28日,源潭镇双峰社区党委书记李后青说,后来人们又将毛笔串在一起,做成了排刷、毛刷、油漆刷,村里一些人到全国各地去推销油漆刷,这便是源潭刷子的起源。这些人被后来人称为“背包客”,双峰社区田屋生产组徐署生便是其中之一。 “走南闯北,每到一个城市,先找宾馆住着。宾馆有电话簿,在上面找哪里有工厂,问人家工厂在哪,拿着刷子样品去问,去推销。”徐署生说,他推销刷子多年,虽然能挣一点辛苦钱,但是,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有了一些积蓄后,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于是,我便萌发建制刷工厂的念头。”徐署生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利用自家房子做厂房,贷款进原料,办起了制刷工厂。“让人意想不到,我制作的油漆刷很受市场欢迎,销往全国各地。” “10年前,源潭镇双峰村就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更是一个空心村,人们都外出务工,不少人成了‘背包客’。”双峰社区脱贫户徐高祥说,他如今早已从一名“背包客”,变成了刷子生产商。他推销刷子的方式,也从背着背包走天下,到在网上寻找需要刷子的客源,他和妻子王兰花还在一家网络销售平台上租了一家店铺,展示各种刷子。拿到订单,自家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他还组织源潭镇多家制刷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刷子。 “这是砂光刷。”6月28日上午,徐高祥在他的制刷厂房里忙碌着。砂光刷是一种用于砂光机设备上的刷制品,在大多数的木工行业中,砂光刷是一种长期需要的工具。从油漆刷到砂光刷,从民用刷到工业刷,他们厂产品升级已经更新换代好几次了,随着砂光刷需求量增多,他也挣得盆丰钵满。徐高祥说,10年来他住上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很红火。 一个个“背包客”身份的转换,推动了当地刷业发展,催生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少农民放下锄头,到制刷车间做工人,“背包客”们放下背包,投资建制刷厂,制刷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大幅提升。 从“粗放”到“智造” 刷新市场纪录 胡云节是一家较早开展和高校合作的企业负责人。他说,他建厂的时候,源潭镇的制刷业虽然还没有成燎原之势,大大小小像星星之火一样的制刷厂已经布满城镇的各个角落,但是这些制刷厂,基本上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纯手工或半自动化生产,主要进行原材料加工、常规刷制作。胡云节说,当初这些厂不追求产品品质,片面追求销量,导致产品质量档次难以提升、附加值难以提高,致使产业发展、开拓市场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技术革新,好一点的企业按照“惯性”在发展,经营不善倒闭的也不少。 胡云节不安现状,决心要改变“小富即安”的思想,突破“卖几把刷子、赚几个钱”的生存现状。于是,他果断瞄上制刷的智能制造,尝试技术突破。他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与省内高校展开合作,对培育新动能做加法,对落后产能做减法,不断提升刷子质量,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徐焰苗是源潭本地人,他更是一开始就盯上了刚露头角的新型环卫刷市场。2009年建厂后,他就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产品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目前能生产出近300种环卫刷,2011年开始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徐焰苗一边说,一边带记者参观他的车间。“这台机器是和湖北高校合作设计制造的,专门用于制作一种常用型号的环卫刷头;那是2011年花200万元从德国购进的设备;这个是我们公司技术人员设计发明的机器,有自己的专利……”徐焰苗边走边介绍,他的工厂生产的环卫刷,大部分销往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良好业绩的示范效应,加上该镇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了一大批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在源潭经济开发区一家刷业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款专门清扫手机屏幕的刷子。“别看这种小刷子与普通的刷子在外观上差别不是很大,但刷丝的制造工艺却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精细与否,直接影响手机屏的质量。”这款刷子在研制中克服了诸多难题,由于良好的性能,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一家大公司的青睐。目前,该款刷子占到这家大公司手机屏清扫刷份额的80%以上。 “不仅要在数量上有发言权,也要在质量上高人一筹。2010年以来,源潭镇先后与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攻克技术难点和堵点。”源潭镇党委副书记朱劲松说,源潭镇建成中国源潭刷业之都创新和公共服务中心,以创新服务促产业升级。支持制刷企业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建立研发中心,提高制刷创新能力,刷业企业申报各项专利超160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在全国率先颁布国内刷制品地方标准,建成国内唯一的省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研发中心,牵头制定刷业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 推进集群化发展 打造产业新高度 从2002年开始,源潭镇建设源潭民营经济园区,明确重点发展刷业的基调,引导骨干刷业企业入园,开启产业集聚的新征程;2011年获批筹建省级源潭经济开发区,制刷产业发展迎来“集群化”。 “过去单打独斗,甚至还恶性竞争,企业疲于应付,想发展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企业利润上不去,成本还下不来。集群化以后,我们从过去背靠背,到现在大手牵小手,市场信息互通有无、技术方面上下游紧密协作,就是临时紧急需要人工都能就地解决。”记者在园区采访时,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加上该镇出台刷业商标品牌基地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驰名商标、名牌产品,“集群化”的效应首先就反应在品牌培育上。“福达”“洁神”“环美”“万德洁”等优势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刷业企业申报商标160多个,荣获省名牌产品以及市著名商标有15个,“源潭制刷”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35.22亿元。“中国刷业之都”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 “集群化”以后,人口、资金、信息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等资源快速向园区聚集。目前,刷丝和抛光革生产实现了本地刷业企业原材料的自给自足,部分电子行业和玻璃行业的抛光刷使用的刷丝都由纯进口逐步国产化;因刷产品的配套需求,又衍生出塑胶滚芯制管和鬃毛加工。刷产品涵盖环卫刷、工业刷和民用刷三大系列、近万个种类,生产能力和规模、应用领域均位于国内前列。 “集群化”还带来营销方式的巨大变化,“背包客”早已销声匿迹,“互联网+刷业”品牌营销蔚然成风。记者在国内几大知名网络平台上随意搜索了一下,都能发现大量源潭刷业注册的各类电子商务会员。记者发现,仅阿里巴巴一家就有600户刷业企业活跃用户,50多家企业开通国际网站,开展对外贸易,高端客户中不乏华为、三星、京东方等国际知名企业的身影。源潭镇和辖内的双峰社区双双荣获“淘宝镇”“淘宝村”称号。 “集群化”后,“中国刷业之都”的口碑产生了虹吸效应,正在建设的10万平方米刷业高新创业园,不仅为小微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标准化厂房,引导散落在集镇各地的小微刷业企业入驻,一大批像扬州海星制刷设备厂、迈巴贺环卫设备公司等外地大型企业也被吸引了过来,它们带来制刷设备以及洗地机、扫地机器人等新项目。在这里,你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个已经落地的项目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工地上,大吊臂来回搬运各种建材,工程车忙着运输各种施工材料。为了更好服务“集群化”,源潭镇争取合肥海关支持,建成运营公用型保税仓库(安徽省首家在乡镇设立),对接中外运,设立代理报关窗口;建成跨境电商中心,支持刷业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2021年园区入驻企业进出口额达2860万美元。 来源:安庆新闻网 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