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 引发保护桐城派文化关注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3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6-3-30 17: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网合肥3月24日电 (张俊)“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反映出的变革精神和人文情怀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安庆市作协副主席、桐城市作协名誉主席白梦看来,桐城派文化的现代传承任重道远。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桐城派讲究“义法”,“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白梦告诉记者,桐城派与八股文是相对立的,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实就是一种变革。桐城派提倡文章要“雅洁”,摒弃固定形式,同时要求文章要经世致用,这与儒家提倡的知识分子要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是一脉相承的。
  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这是桐城派给现代的启示。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文学创作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把时代变革、人的情怀和崇高追求客观地反映出来,体现时代精神和脉搏,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学的生命力。
  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白梦告诉记者,桐城派作家们奉行“兼善天下”积极入世的精神,接触民众,关心民间疾苦,且持之以恒,行之有素,对当时的贪官污吏和清廷的严刑峻法予以斥责和揭露,这对现代文风亦有借鉴意义。
  桐城派的现代传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因时而变”的精神。从桐城这样的小县城发源的散文流派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是其创新的精神。白梦说,桐城派既不数典忘祖,也不因循守旧,他们的文论思想始终强调一个“变”字,正是这种从文风到思想的“因时而变”造就了“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赞誉。
  近年来,得益于桐城派文化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桐城派文化的许多古籍和作品得以点校出版,总计1000万字的国家清史工程文献整理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历经10年时间正式出版,该书为桐城派和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教育史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此外,《桐城派大辞典》和《方苞全集》的编纂和点校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17年出版发行。
  安徽大学和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桐城派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组织桐城派研究者发表众多研究论文,获得海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许多桐城派研究者也呼吁尽快修复保护桐城派代表人物故居和历史遗迹,包括桐城派文化交流的重要源头桐川会馆,桐城派代表人物姚氏书房,桐城派晚清代表人物马其昶故居等。
  此前,安徽区划调整,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引发社会对“桐城派”文化保护的关注。据桐城派研究专家介绍,在清代时,桐城和枞阳并不是现在的县域分界。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表示,桐城派的保护,应该打破区划界限,两地应该合力传承桐城派文化。(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4 03:15 , Processed in 0.0479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