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火柴,相信许多人依然能想起潜山火柴、虎头火柴这样的牌子,它对于许多70后、80后是一段回忆。那时候,没什么玩的,玩“火柴皮”就是娱乐活动之一,“火柴皮”又叫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贴画,所以也叫火柴贴画、火柴画片。 随着一次性打火机的普遍使用,火柴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去的火柴皮,现今已被不少收藏爱好者所珍藏。
我们小时候许多人玩的火柴皮都是出自潜山火柴,潜山县火柴厂位于“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的安庆,具体位置是在潜山县原割肚乡。2008年停产之后,潜山火柴的名字也和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脱节,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就在潜山火柴厂前方100米,有一个敬老院,日前,记者跟随某公益组织做活动时见到了这个目前已经停产的火柴厂,当地敬老院院长带领我们进入厂区探访。他指着这些已经停了的机器说:“太可惜了,曾经生意非常好的,现在没有用了。”
敬老院院长说,厂子一直想坚持下去,可是后来随着火柴使用量的逐年减少,销售越来越成问题,没有办法才让工人们停止作业,现在的一些老设备还有许多闲置放那,厂子没有破产,以后估计也用不上了,除非拉到博物馆。”
说起怎么制作,也很有意思——这样的杨木被锯成段、剥掉树皮、再把树干旋刨成片状、最后就是切梗,这是从树木变成火柴棒的四个工序。院长手里拿着的就是刨片好的杨木,2年多时间过去了,看上去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2000年后,全国火柴行业就开始出现亏损、生产设备落后、低价格厮杀利润极小、原材料危机明显。但同时,火柴市场也出现了喜庆火柴、生日火柴、芳香火柴、壁炉火柴、广告火柴、宾馆火柴、蜡梗火柴等新品种,但是这些新品种和老用户最终只是让潜山火柴坚持到了2014年,就在那年,潜山火柴宣布停产。
生产火柴的厂房有好几间,许多机器散落在各处,有的已经不能再生产了。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层灰渍,依稀斑驳中,可以看见岁月磨砺的影子。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我们展示着曾经的辉煌和,耳边隐隐有机器轰鸣声传来。
在厂房内,还有一些村民在里面看管机器,她们告诉记者,火柴厂是2014年7月28日正式停产的,她们之前就是火柴厂的职工,别看一盒火柴只卖几分钱,好像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只是一根棒子点上药头,其实制作工艺很复杂的,一根火柴凝结着很多工人的汗水。
记者搜索发现,2008年,《新安晚报》曾经对这里进行过采访,那时候一根火柴棒,只卖一厘钱左右。那时候火柴市场已经没有以前红火了,但广大农村地区仍有许多家庭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炉灶。火柴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火柴销往全国各地,暂时没有出现销路上的问题”。(图片来自新安晚报)
根据工人的讲述,做火柴棒的原木必须要是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杨木,从一棵大树到一根火柴棒,要经历锯木成段、剥树皮、刨片(把树干旋刨成片状)、切梗四个工序。火柴棒成型后,还要进行烘干、排梗、蘸蜡、蘸药头、烘干。此时,一根火柴棒算是生产出来了。(图片来自新安晚报)
根据工人们的回忆,这里的潜山火柴销往全国各地,也算是曾经名震全国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大约要生产1400-1500件左右的火柴。一件是60包,一包是10盒火柴,算下来生产量相当大,至多的时候有500多位工人夜以继日的干活。
从树干到出厂的成品,每一根火柴都算是凝结了工人们的辛劳的汗水。但是十几道工序下,过几十个人的手,一盒火柴只能卖7分钱,去除成本,基本上也就没有多少利润了。如今,这些机器上依然排放着许多的火柴棒。 工厂角落里一堆堆被丢弃的半成品 如今,这些机器上依然排放着许多的火柴棒。它们静静立在机器的缝隙里,期待着哪一天,传送带再次转动起来,完成它们从树木到点燃的神圣使命。
图文:安徽城市之声 陶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