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
注册时间2015-1-27
帖子5348
精华38
积分93288最后登录2025-4-29

- 帖子
- 5348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0 枚
|
看着老态龙钟的父亲,我心里酸酸的,老人家真的老了,届龄已八十有五了。我因在外经商,举家暂居合肥,当然也少不了带上年迈的父亲。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农村勤劳惯了,可生活在城里,他的勤劳难有用武之地,实在闲不住就把大家共住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让邻居好生夸赞。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爷爷是位文弱先生,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便过早地和奶奶一起担负起这个父母兄妹十多人的大家庭所有的体力劳动。由于耕地劳作,父亲没正式上过学,建国初期,国家兴办了"冬学"(即冬季农闲时扫盲班)进行扫盲,父亲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竟然学会书写整个生产队的人名和日常用字,由于担任队长和队保管员的需要,爷爷又教会他打算盘。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父亲都积极要求进步,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自叹不如,在教育我的子女时,我常以老人家好学的事迹当教材。
建国后至农业责任制下放前,父亲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恳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虽说母亲不善田间劳作,但我家的工分年年有余。为多挣工分,父亲自学了扯挂面手艺。他起早查看田间,贪黑验收地头,白天扯挂面,晚间统计工分,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差事,汗水比别人流得多,所以工分也比别人挣得多。在当年肚子都难以填饱的时代,更别说给孩子读书了,但父亲凭借自己的勤劳,竭其所能给子女创造读书机会,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大姐成为村中少有的初中生。时至今日大姐常对父亲念叨:"我能在合肥大城市生活得很好,得益于你当年给我念的书!"
田地下放后,我家的条件反而变差了。那时父亲近五十岁了,身材瘦小,两姐姐难帮衬体力活,我又年幼尚不足十岁,面对分到户的田地,父亲明显感觉体力不支。通过扯挂面的手艺补贴家用,勉强度日,直至熬到九十年代后,我长大成人,家境略有好转。
九十年代初我应招进入桐城食品系统,工资不高,但三餐鱼肉不愁,自已生活不苦,可苦煞了父母。原本指望老来得子有所依靠,可我远在桐城,家中的农活仍然父亲一人打理。随着年岁的增高,繁重的农活压弯了父亲的后背。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欠父亲太多、太多……
时光荏苒,在社会闯荡十几年后,我的事业稍有起色。此时的父亲逐渐年老体衰,欣慰的是我家田地也让给别人耕种,体力活所剩无几,父母亲唯一的农活就是打理好门前的小菜园。
自从带父母进城后,每每我独自回乡办事,左邻右舍皆向我询问父母的近况,尤甚想念我的老父亲。非官非商的老父亲,纯农民一个,为何得乡亲们尊重呢?缘于父亲一生的光明磊落,古道热肠,得一雅号"大好人"。年少时的我,提到父亲"大好人"这个名号就来气,父亲与他人处事时吃亏的多,遇人家的事帮忙的多,往往误了自家的事,回家还不跟母亲说真话。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才慢慢明白父亲年轻时对我说的"吃亏是福"那句话的含义。
基于遗传因素,父亲的急燥脾气传给了我,所以我俩在一起相处久了会起"冲突"的,但各自内心的那一份父子情早己烙印很深,这或许是没有拘束感的真情表达吧。父亲年轻时性格算豪爽型的,能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说话办事干净利落,可年老了也变得唠叨着。有时忙累时遇父亲唠叨几句,我便不耐其烦,冒犯顶撞。"人都有老的时候,或许你老了还没爷爷那样清爽呢"一一还是我的女儿一语惊醒我梦中人,我虽被女儿数落却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处世态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我常引用在以前的文章中,怎么切到实际生活中我却显得如此无知。内疚自责之余我在想,一旦没有了父亲那平日里的唠叨,我将食之无味,寝之难安,母亲的逝去我就有切肤之痛的。
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满腹的诗书,没有高官与厚禄,父亲是位极其平凡的万千农村劳动者中的一员,他没有丰功伟绩值得我歌功颂德,但他对家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以瘦小且佝偻的脊梁支撑着多口之家,让我们体会到父爱如山般的伟大;父母亲相濡以沫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婚恋观;他以一个孝子的责任与义务陪爷爷奶奶度过了舒心的暮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中上慈下孝的氛围;.他凡事以"吃亏是福",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使我们在喧嚣纷争的社会环境中仍保持着人性的本真;他勤俭节约不贪吃懒动的生活作风,既康健了他年岁已高的身体,又向后人诠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真谛。
我与父亲整整相隔41岁,或许是代沟原因,和父亲静心交流的场合不多,只有意会未与言表。作为儿子,我能从父亲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中看到他对子女的牵挂。闲暇之余,煮字铭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在平淡如水的父子情中添薪加火,煲出可人的温度,温暖我们彼此的心房。
作者:华余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