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资讯] 潜山:痘姆古陶寻路互联网生存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3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7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5-6-18 0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今年54岁的黄成红是潜山县痘姆乡人,从15岁开始学习手工制作痘姆陶器的技艺,直到现在,他的双手也没离开过陶土。在这39年间,黄成红从一位学徒成长为现在的“把窑”师傅,经历过痘姆陶器的辉煌与衰落,但他始终坚持,古老的手工技艺不能丢。如今,在年轻血液加入到“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之后,黄成红又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地为古老技艺的传承而努力。
  烧陶人工作条件艰苦
  6月12日,记者在痘姆乡的一处偏僻角落,看到了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的传习基地。环顾四周,这里的路面是泥土混合着砂石,这里的房子多是土砖矮屋,这里的工人多是头发花白的老者,场地虽大,但是却不能把它与省级非遗传习基地联系起来。要不是门口挂了牌子,要不是露天摆放了很多烧制成型的陶罐,要不是空气里隐约能闻到松枝的香气,乍一看还真没觉得这儿有多神奇。
  黄成红告诉记者,打他在这窑厂干活时,这里的环境就是如此,虽然条件很差,但是为了保持手工技艺的原真性,这里的一切都没有进行改造。
  下午3点半左右,烧制陶器的“龙窑”洞门大开,又有一批陶要放进去烧制了。黄成红带领工人,搬起成型的陶罐,低下身子,小心翼翼地穿过高约90厘米的洞口,接来下,把陶器装窑就是黄成红的事了。“装窑是项技术活,像黄成红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知道如何把窑内有限的空间完全利用起来,才知道怎样摆放能烧出好陶器,这不仅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陶器的成品率就靠这些老师傅了。”传习基地负责人程柏全告诉记者。
  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2℃,站在太阳底下已是热得不行,虽然窑门大开,但是此时窑内温度还有四五十度的高温。记者随着黄成红钻进窑内,还没看一会儿就已被热气熏蒸得满身是汗,赶紧钻了出来,而在这样的气温下,黄成红和他的工友们要坚持至少几个小时。
  制陶工曾是就业热门
  黄成红告诉记者,现在这样的环境和以前比起来已经好很多了,虽然这个地方落魄了,但它曾经也有辉煌的时刻。“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陶器是生活必须品,哪家没有水缸、陶罐呢?那时陶器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买,大门都给挤掉了。”黄成红说,当时一年要烧制40-50窑,为了节省时间,窑温降至五六十度时就要进去装窑,在窑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脚上穿的胶鞋都能被烫化。
  “虽然工作条件苦,但那时候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当制陶工人呢。”黄成红坦言,他借助大伯父在窑厂烧窑这一“便利”,成功当上了制陶学徒。当时的技艺都是师傅口口相传,因此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会有所保留,但是黄成红勤奋肯学,踏踏实实学做了10年的制坯,黄成红的师父见他学得认真,便把手艺全部传给了他。当时烧窑都是一个工序一个大师傅,黄成红靠着对制陶工艺的热爱,硬是学会了制坯、装窑、烧制等一整套技艺,如今也成了“把窑”的大师傅。
  “那时候制陶是计件给钱的,一年的收入上万元,比县长还高,在当时来说已经是相当赚钱的工作了。说句玩笑话,那时候烧窑娶媳妇都好娶。除此之外,烧窑的大师傅社会地位高。”黄成红介绍,当时是制陶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工作稳定、收入高,还非常受人尊重。
  曾经也想过另谋生路
  随着整个制陶行业的衰落,近些年烧陶人的收入与之前也是不能比,据黄成红估算,一年下来,像他这样的大师傅也只能赚一万元左右,根本支撑不了烧窑工人一家的开支。现在烧窑的师傅大多是60、70岁的老者,家里有孙子有田地,送孩子上学之后,来龙窑做点活,赚点零钱,并不作为谋生的手段。
  “现在还有这些老人,他们不舍得闲置自己一身的制陶手艺,还愿意在带孙子、种田之余来烧窑,等这些老人干不动了,谁来烧窑?”黄成红困惑过,在制陶最不景气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改行去干别的工作,但当时已是大师傅的他十分舍不得。“毕竟自己在这烧了几十年的窑,如果当时走了,可能这窑就烧不起来了。那时候政府也出面挽留,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我又是党员,总觉得如果自己不做了,指望谁呢?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传习基地负责人程柏全向记者介绍,由于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其保护单位被认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了更好的推介痘姆古陶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程柏全与制陶师傅一道,深刻实践痘姆古陶生产性保护的同时,致力于探索多措并举的活态传承之路,建立了网站,开通了痘姆古陶的微博、微信,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为这古老手工技艺摇旗呐喊。
  看到希望并坚持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网站从2013年建成至今,浏览量达到十多万,陆陆续续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我们本着开放的态度,把龙窑的结构、参数、图片,以及怎样烧制陶器的数据全部放在网上与大家分享,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制陶。”程柏全说,“痘姆古陶源自薛家岗文化,在世代传承间,靠的是口口相传,到现在核心技术没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绝不能让这古老的窑火熄灭。”
  在传习基地的陶器展示室里,记者见到了制作精美的成品,然而,一堆奇形怪状的小陶器作品却更加吸引人眼球。黄成红笑着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小孩子们体验时学做的陶器,他把烧制出来,放在这里展示。
  “除了政府支持,民间也有一批人在做‘非遗’的保护工作,每年都组织开展活动,努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痘姆古陶。”程柏全介绍,随着省级传习基地挂牌之后,痘姆古陶的名号越做越响,每年都有众多家长或老师,带领学生前来探访,跟着老师傅一起学做古陶。
  “现在看到这么多孩子喜爱制陶技艺,我感到很欣慰。每当有孩子来,我都尽心尽力的去教他们,不管能学多少,总是对我们痘姆陶器这项独特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希望,就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了。”黄成红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21:49 , Processed in 0.05145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