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烟雨大关亭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0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6-12-7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很奇怪,这背靠大山的山腰间,怎么会有这样一条建筑古朴,石板铺路的街道。街道不长,上街、下街、横街,一目了然。青石板铺就一层陈旧的颜色,无数车辙、脚印湮灭其间,显出些年代久远的意味来。
  水吼,这个充满野趣的名字,说来还是有一番来由的。
  猛地从高山大壑中挤出来的潜河,流过溪沸滩、白马潭,一路奔腾,绕过象鼻石,撞击着街头的莲花岩,如狮吼雷鸣,“水吼”由此得名。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一位姓杨的官员挥毫写下“水吼岭”三个大字,镌刻在莲花岩上,至今依稀可辨。这条河原先很宽,后来越来越消瘦,流势显得纾徐、平缓,已经见不到当年那种奔腾急泻,烟波浩渺的气势。河水浅了,沙滩也一点点变成了土地,平日里也就很难听到河水的吼声了。
  从水吼老街径直向上,喘着粗气,爬上一座岭,不出几里远,就到了大关亭。
  当我走近它,仿佛一名无知而贪玩的顽童,鲁莽中打断了一个老人的瞌睡。它在冬日枯草中显得那样沧桑,那样尴尬。这时,密密的雨点正打在亭子薄薄的瓦片上,像要把瓦砸碎。浓雾呛人的气味扑鼻而来,一团团把我包围,有一种船浮海面、逐浪飘摇的况味,似乎随时都可能漂走。时值隆冬,林木萧疏,衰草披离,朔风凛冽,虽穿冬装,仍瑟瑟发抖。我静下心紧靠在残墙边,沉默不语,任雨淋在面颊上,思绪似眼前的云雾翻飞。
  举目凝望,只见山峦耸峙,峭壁迂回。水吼岭、天龙关、跃马寨、天狮峰峙于北西东三面,唯有大关两山对夹,中开一线,自成逼仄的峡谷,山如龙盘,关似虎踞,组成一道屏障。倘若你登上坍塌的寨墙,目光纵横扫描,会发现这是多么重要的战略要地。相传这里是古战场,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一定弥漫着烽火狼烟,上演过一幕幕腥风血雨、剑戈铿锵的厮杀。多少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在鼓角争鸣中度过,脚下的这块土地,一定是栽满鼓角和剑戟的血土。
  “关”的概念,最早是小时候跟父亲看传统戏和看《三国演义》时获得的。“虎牢关”三战吕布,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文昭关”伍子胥一夜急白了须发,杨四郎“盗令出关”见老母,还有后来书上的“平型关大捷”……总感到“关”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兵家征战地,商旅往来处,是“关口”、“关卡”、“关隘”。攻者必叩关攻城,守者必据关守险,逃者要伺机出关,追者则凭关拘人。因此,从小就对“关”有一种神秘一种崇敬,一种安危所系存亡所赖的感觉。
  大关亭由关口、凉亭、山门组成。关口,是近年旅游开发在原址上重修的。繁体的“大关”两字,古朴遒劲,但用红漆描过,显得刺眼。下方的小字分六行直书,刻有“太子少保头品湖北巡抚 谕修”、“内阁中书 王维新”、“总事府主簿杨益秦”、“督修守”、“训道”、“军功”等字样。看样子,碑刻还是原物。至于它的故事,从没有听谁提及过,只知道这是清朝湖北巡抚命民团抵御陈玉成所率的太平军所建。
  它的毁坏或是因为战争,或是毁于人们一种仇恨,总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它只剩下一个底座,如同一个老者在冬日黄昏里咀嚼夕阳的味道,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拂动尘埃的风,历久经年,把那些岩质坚实的崖壁剥落得凹凸嶙峋,成为泥土,在山民接踵的步履下荡起尘烟,随风飘散。历史肯定有多样的版本,坐在几位老人身旁,企图探寻哪怕些微述说,我想他们述说的将是一个个激昂的故事。可老人们一脸的迷惘,自顾吧嗒黄烟。他们说,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里曾经打过多少仗,死过多少人,在这座关隘里又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人们很少知道,倒是中间那座凉亭,给了终日为生计奔波忙碌的山里人,一些温煦的抚慰。
  大关凉亭,踞着当年往来的通路,有两个房间那么大小,建筑并不华美,没有雕栏,没有玉砌,16根石柱,两根并排,撑着粗硕的木梁,檐口飞角,四面临空,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层层叠叠覆盖的是青灰色鱼鳞般瓦片。雨越下越大,如墨似的雨烟泼洒在瓦楞与瓦沟上,白亮的雨水顺着瓦沟流淌下来,眼前出现了一排晶亮的雨帘。几根石柱的上端,风化得厉害,用手轻轻一摸,粉状的石末洒了一地。石柱上了无一字,没有“小坐何妨”、“四时佳兴”之类“风雅”的对联点缀。两边石条上安有美人靠状的坐凳。凉亭在前不把村后不着店的崇山峻岭之中,亭亭玉立,挺然如画,既是一道风景,更为来往行人冬避朔风夏遮炎阳,提供了天然的休息之所。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还没修通公路,提着竹篮的村姑,油嘴滑舌的媒婆,摇着拨浪鼓的货郎,相亲回家的小伙子,荷锄晚归的老农,出山进山,都得翻山越岭,经过大关亭。他们开门见亭,出山穿亭,纳凉上亭,嫁娶过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对大关亭的耳熟能详里,有着一往情深的默契。
  那年头,每天清晨,朝阳初窥山野,山里人便沐晨风披晓雾,打着赤膊,腰间别着黄烟袋,肩上系着白老布手巾,挑着柴炭竹木山货,从深山出发,哼哼唧唧,形成队列,快步赶出山外,到几十里外的县城求售。那重重的脚步,伴着木杵捣地,在石阶上发出沉闷的响声。爬上岭头,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进得凉亭,竖立木杵,稳稳地支起肩上的重担,撩起白布汗巾抹去豆大的汗珠,重重地舒几口粗气,然后再环顾其他的歇脚人,相互打声招呼;肩背少量行装的斯文过客,也喘着大气,到此停停脚步,在石凳上坐歇片刻,听山风从树梢掠过,投一身清凉,拉一阵家常,再探头亭外,看看山谷里飘来的云层,估摸天气变化,有无山雨欲来,又继续赶路。遇上意外的天气,旅人就在凉亭里聊避风雨,求得一时荫庇。投宿无门的流浪汉,从丈母娘家中醉酒回来的女婿,有时也蜷曲于亭子一角过夜。
  30多年前,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路经大关亭,就曾美滋滋地在这里歇息了一程。那是我第一次来到大关凉亭,虽没有与古人心相连情相通意相会志相共的感觉,但还是有一种“梦里情怀,今日得酬”的快意。登上大关观瞻,一望无际的树的海洋,荡漾在眼底。那情景,正应着柳宗元老先生笔下的美文:“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颠,韵律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永州八记》)。眼前胜景、心底故事、胸中诗文,自然融于一体。当年的一幕还恍若如昨,历历在目,而同行的人都早已作古,思之,怎不生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貌不惊人的大关亭,也是我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
  雨还一个劲下着,没有停的意思。这空濛的雨从百年前的山门顶石上坠落,又打落在百年前的石阶上,百年后的我们惑然不解,这雨果真下了一个世纪么?山风呼呼而过,拂动我的衣襟,撞击我的神经。巍巍雄关消失了,古战场已成史迹,如今只剩下些零落的片段。大关的路依然存在,只不过被一层沥青和石子的混合物覆盖着。来这里的人日渐稀少,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奔驰着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面包车,它们神气地吹着喇叭,敲打摇摇欲坠的凉亭,自它身边绝尘而去。倘若剥开这层黑皮,说不定还能看到深沉的辙迹,杂乱的蹄痕,踉跄的脚印……层层叠叠,这里埋藏着历史的许多细节。士卒、将领、商贾、征旅、僧侣、山民……都在这里扮演过匆匆过客,可惜粗心大意的历史,喜欢删繁就简,一切都被时光的尘埃埋藏了,只留下这烟雨中的大关亭,经年累月,似一个忠实的哨兵,默默注视和认真纪录乡野里发生的一切。
  当军事色彩在岁月的帷幔后消褪,大关古亭便沁出古风犹存的醇厚,变得卓尔不凡。风雨中,无意挖掘这大关亭的历史。它只是随着岁月的流失风雨着、存在着、沧桑着。关隘、路亭已失去它的存在功能,但我却深望地方志书上,将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6-12-8 11: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2
威望
10 点
红花
95 枚

ωō孰鉨の伱 发表于 2016-12-19 16: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8:49 , Processed in 0.06093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