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杨小屋的遐思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6-12-13 14: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生代古新世”,是地质考古的一个名词,大约始于七千万年前。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甚为繁盛,后期出现人类、植物。
640 (4).jpg
  轻轻的,像往常一样走进这片熟悉的土地。如果没有人告诉我,脚下这块偌大的红砂岩山岗在新生代古新世中晚期,可能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很难想象它有多么的古老。红砂岩,就是地壳变迁、深水之石隆出地面的历史地理的印证。
  刚刚下了一场春雨,小路经过雨水的搅拌有点泥泞。青草随意地在路旁伸展,叫不上名的野花悠闲地在风中摇曳。远处,山坡上,小河旁,“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有几处农家别墅,安身于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没有留恋周围的田野风光,沿着小路,走向一个山坡,走近杨小屋“潜山安徽龟”化石采标点。
1.webp.jpg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我们也像训练有素的地质考古工作者一样,在一座叫大冲水库边的红石谷上搜寻龟化石。找着找着,眼睛不禁一亮:一只6000多万年前的龟化石,几乎完整地裸露和保留在红砂岩里。我分明感到,这不是普通标本似的呆板的形骸,而是一幅生意盎然、鲜活灵动的《龟趣图》:成群的巨龟,摇晃着尾巴,悠闲自在地在水里游弋,有的还伸长脖子露出头来,两只眼睛骨碌地转着……多年对古生物颇有研究的博物馆李馆长向我介绍,这就是“皖光苑”里陈列的那种龟化石。这是它的背部,这是头部,这是尾部……仔细用手丈量,直径约有40公分。沧海桑田,水枯陆现。据说,从前只有麻姑那样的仙人才能亲见,现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居然可以透过一方古生物化石,借助联翩的浮想,饱谙眼底的沧桑。不能不说是一种幸会,一种机缘。
2.jpg
  杨小屋龟化石的发现,始于1971年。当年驻扎在距这里不远的一支地质队四处找矿,从航拍的地图上,发现这一带全是红砂岩。这些找矿的工程师,对地质考古也有研究。一位工程师慧眼识宝,在这里发现了硕大的龟化石。我想,这位工程师当时心里一定是一阵悸动,脸上出现惊喜、惊讶的神色。
  这里没有什么壮丽的景色,从地图上看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而今却是考古学家络绎不绝的光顾之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来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的古生物研究专家来了……他们整天伏在红砂岩上,小心翼翼地用考古铲,剥离开表土,搜寻采集标本。一块龟化石的出现,他们惊喜得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在灯光下,对发掘的古化石一一编号、登记,又拍下照片,并开始撰写他们的研究论文。还有为一饱眼福蜂拥而至的远近群众。那天,我们来这里,正在田间搞春耕的村妇,放下手中农活,很乐意为我们当向导。
  “潜山安徽龟”生活在距今6000多万年前,是一种水生陆龟。这一带发现的两种龟类,都属于古新世中晚期。在古新世能确知龟科的最早地史记录,迄今全世界资料极少,连同“潜山安徽龟”在内,才只有2科3属5种。可见,家乡发现的龟化石,是非常珍贵的。由于这个原因,命名也就特别突出化石的出土地,称“潜山安徽龟”。从那以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杨小屋,在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在国外,就声名远播了。
3.jpg
  面对可触可摸可兴可叹的龟化石,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当年这里的一棵小草,曾经看见巨龟的出没,从水里到陆地,爬行自如,抑或旁边还有恐龙、鳄鱼的出没。青蛙在青草上跳进跳出,有时蹲在草棵里发出有节奏的“阁阁”声。和风轻轻地吹着,晴朗温暖的碧云天,不时地掠过各种飞鸟的身影。这并非是我的奇思妙想,近些年来,这一带发现的巨型鳄鱼头骨化石、“丰齿兽”、“潜山娇齿兽”、“龙齿异猬”等化石,就说明这里曾是万物竞生,充满着凶险和和谐。“李氏皖水鸡”填补了鸟类的空白。“东方晓鼠”化石的发掘,推翻了世界鼠类起源在北美洲的论断,而重新确立在亚洲的东方——我可爱的家乡。从人类起源的历史看,人与猿相揖别也只是在50万年前。说不定,人类取火,或是作为工具与野兽搏斗的那块石头,就是它们的一块化石……
  遥想当年,这里也许有一片湖水,四周是茂密的树林,高大英俊的古杉,飘拂的杨柳,湖水碧波粼粼,水光淼淼。当然,那时节,气候一定是潮湿而温暖,雨量充沛。山野中有犀牛、岩羊在湖畔草丛里啃噬青草和采食树叶,野驴、野马在湖边草地上追逐;草丛中有姹紫嫣红的野花,树枝上有啾啾鸣叫的鸟儿,——这是一幅恬静、幽美和谐的画面,古生物的乐园。然而,年轻的地球内心躁动不安,突然有一天,伴随一阵撼天震地的隆隆巨响,石破天惊,岩浆喷发,烈焰腾空。铺天盖地的灼烫尘灰,弥漫了浩茫的苍穹大野——一场由火山喷发造成的毁灭性灾难,不期而至。白昼变得浑沌,如同昏暗的夜晚。惊恐的鳄鱼、龟本能地四处躲藏,鸟群飞向天空。但是,很快就为火山喷发造成的二氧化碳和一些有毒气体所窒息,扑腾几下,就统统被埋葬在熔岩和火山灰里。于是,由水滋养的地球水域面积不断缩小,陆地表面渐渐扩大。经过不知多少年的轰轰烈烈的演变,这个巨大的内陆湖泊忽然变成了盆地。在它的周围,群山隆起,形成巍峨绵延的大别山山脉。在这样的地质裂变中,一些物种销声匿迹,神奇美丽的地球,给我们留下许多谜团,而那些深埋于地层与岩石间的化石却沉默着,不愿诉说。
5.jpg
  在地质考古界,有“三个一万”的说法。在一万只生物中,有一只成为化石就不错了,形成过程少说也要万年以上,在一万只化石中能发现标本的概率仅有一件。由此看来,中科院专家把这里列为“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古生物化石的宝库”,是恰如其分的。
  如今,每一个踏上杨小屋这块神奇土地的人,都可以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回到6000多万年前的空间,重温地球与生命历史的旧梦。面对这些龟化石,绞尽脑汁,穷思苦索,以求楬橥地质构成、气候变迁、生物演变的奥秘,那是研究生命进化史的专家的事情;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则乐得凭着兴趣,出于好奇心理,追踪这些石上精灵的脚步,来翻检远古劫余的影集,左猜右猜生命史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谜团。
  文 / 黄骏骑 摄影 / 汪小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212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6-12-13 16: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真的没有去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2
威望
10 点
红花
95 枚

ωō孰鉨の伱 发表于 2016-12-19 16: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8:41 , Processed in 0.07412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