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992
注册时间2016-3-28
帖子72
精华0
积分235最后登录2017-3-12

- 帖子
- 7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
在潜山县城北面的彰法山上,巍然屹立一座风姿绰约的古塔——太平塔。作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古城的北边,当地人又称为“北门塔”。
民间传说,很早的时候,潜山县城一带还是水乡泽国。潜河西边坝下有一蚌壳精,一到春夏,就兴风作浪,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张天师路过这里,听到百姓的哭诉,知是妖孽作乱,随手从坝上拔下一片芭茅,朝水中轻轻划动,不一会河里便冒起血水。现今的游人,在天柱山的飞来峰下,看到的那个逼真的蚌壳石,就是张天师云帚一挥,把蚌壳精扫到了天柱山上变成的,罚它千年万年站在那里,任凭日晒夜露,风吹雨淋。制服了蚌壳精,张天师还让人们在县城建塔,说潜山县城是排形,有了塔,把排镇住,县城就不会随水漂走。
传说本来是无需用论据来证明的,它只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借故发泄喜怒哀乐情绪的一种形式。然而,潜山县城三门有塔,却是真的。只是建于晋咸和年间的西门塔,明天启年间被大风吹折。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桂系驻军怕暴露目标,将其炸毁。明万历年间建的南门文峰塔,毁于“文革”。只有位于城北的太平塔,面对碧波荡漾的西河,饱经沧桑,像一个尽忠职守的卫士坚守在彰法山上。人们说,太平塔镇住了县城,给这里带来安宁祥和。
清顺治《潜山县志》载:“太平塔在县北三里,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创。”因此,该塔又被考古界誉为“安徽第一塔”。
太平塔最早因太平寺而得名。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塔后有玉皇阁、华表等,实为塔寺一体。太平寺是潜山县三个最早的寺庙之一。宋代高僧太平慧勤曾住持该寺,红极一时。《五灯会元》载,太平慧勤(1059~1117),俗姓汪,字佛鉴,舒州(今潜山)人,五祖演之嗣也,曾应舒州太守孙鼎臣之请,住太平山兴国禅院,习禅研经,弘扬佛法,振一代宗风。
由于旧志所述简略,有人对太平塔始建于晋提出质疑,一度众说纷纭,直到1995年维修太平塔,打开地宫,发现留存的碑刻的文字记载,才回答了这个疑问,揭开了太平塔修建年代之谜。
地宫盖石,其宽、高均为96公分,上有楷书:“住持传法沙门正蟾,於绍兴二十九年已卯岁十二月□日,下上童师菩萨佛牙舍利,永充供养。”此石虽破损,但文句基本可通读。地宫碑志宽53公分,高63公分。其铭文为:“舒州太平兴国禅院,本院今於旧塔基上,重造童师妙济真觉大师宝塔,已於绍兴二十九年巳卯岁十二月初十日庚申吉辰,用工将归塔下,元有佛牙一根,灵骨一片,舍利一瓶,又细者一匣,沉香观音一尊,银童师一尊,银大圣一尊,银匣一只,又直步塔下送到银裹镀金佛一尊,再安奉,永镇宝塔。为无穷利益,福田所冀,四恩普报,三有齐资,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幽囚息苦,业类超界,蠢动含灵,俱招利乐。岁次庚辰中秋日。住持传法沙门正蟾谨题。”
从诸多的史料、散落民间荒野的塔砖铭文和地宫之碑志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塔乃童师和尚舍利塔,为晋咸和年间创,于宋绍兴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火灾毁,后在旧塔基上重建,至乾道四年(1168年)竣工。
同历史上任何土木建筑物一样,太平塔从建造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经受风雨雷电、水火兵燹的磨难。
太平寺与塔,于元代遭战乱浩劫。有元郡守余阏的诗为证:“萧寺行春望下方,城中云物变凄凉。野人篱落通潜口,贾客帆樯出汉阳。多难渐平堪对酒,一樽未尽更焚香。凭将使者阳春曲,消尽征人鬓上霜。”明洪武年间重修。崇祯十四年(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抵达桐城,派遣一支部队攻打潜山,知县李允嘉、典事沈所安等人慌忙躲进太平寺,以为混杂僧侣中不被发觉,可保全生命。谁知起义军得知消息,一举将知县一班人捕获。临走时,一气之下放火烧了太平寺。太平塔在劫难逃,塔内的木质楼板,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到了“文革”前,太平塔摇摇欲坠,无人问津,塔顶上长有树木,鸟在树上栖息,筑巢育雏。有一年夏日,县城一个男孩子好奇,独自一人攀塔摸鸟,不慎从塔上摔下致死,酿成惨剧,至今人们记忆犹新。
进入新时期,太平塔似一垂垂老衲,返老还童,获得了新生。1978年,潜山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安徽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拨出专款,先后两次对太平塔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保护,并向游人开放。
太平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43米,底层边长近4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有龛,供奉砖雕佛像近千尊,仪表各异,形象生动。最有趣的是塔门布局,塔的每一层都有虚实对开的四门,每层楼道出口迥异,游人登塔,穿楼绕廊,如入迷宫。
暮春初夏,走进依山傍水的“皖光苑”,只见游人如织,到处是欢声笑语。香樟、五针松、天竺亭亭玉立;摆放着近千盆花卉盆景的“天趣园”里,生机盎然。苑内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保留着徽派建筑风韵的“文物陈列馆”“京剧鼻祖程长庚陈列馆”“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陈列馆”,为这里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更引人注目的是,太平塔雄姿英发,耸入云霄。“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当我走近太平塔的时候,风就摇响了挂在塔檐下的风铃,那种穿过绿荫穿越时空播向八方的叮叮当当的悦耳之声,让我想到了太平。我多么想在铃声中与你交谈!往昔,你在倾诉饱经沧桑的心曲;今朝,你在歌颂重获新生的盛世。倘若有兴致,登临太平塔,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远可眺天柱群峰逶迤,近可俯潜山县城新貌,怎不叫人心旷神怡,感慨万端!
不用说,盛世的太平塔离寺庙远了,身上的宗教色彩渐渐地退去,却更具有艺术的韵味,装点的是园林美景,散发的是中华文化的典雅韵味。
载于《中国文物报》文 / 黄骏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