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衣着见证时代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7-1-6 18: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居家过日子,衣食住行,衣放在首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想自己穿得漂亮些呢?这些年,时代变迁最直观鲜活的印记,莫过于衣着服装的演变,中老年人感受尤为深切。
  在用布票买布做衣的年月,过年穿件新衣,会让我们美滋滋地睡不着觉。家中兄弟姊妹多,一件衣,总是姐姐穿了妹妹穿,妹妹穿了弟弟穿。“新三年,旧三年,缝逢补补又三年。”等到补丁多了,谁也不能穿,就把它洗干净,拆成一块块碎布,然后展平,用来纳鞋底。
  一年春节前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我随母亲步行40多里,冒着当作“投机倒把分子”被抓的风险,到黄泥镇的外坝上,偷偷摸摸用土特产换来“老布”,回来做被褥。当时的情景,真像当年地下党的交通员接头一样神秘。那年头,母亲的一件蓝毛士林褂子,平时舍不得穿,只是在走亲戚出人情时才穿,回家连忙洗干净叠好。
  母亲有时也会坐在织布机前,一梭子一梭子织出老布,它的纹路虽然粗糙些,布面上还总是有一些小疙瘩,但洗过几水之后就变得柔韧松软,母亲多是用它来做内衣以及被褥里子。冬至过后,在窗外飘着雪花的夜晚,将身体蜷缩在刚拆洗的棉被里,让人感到无限温馨,似乎闻到棉花地里青枝绿叶的气息。
  “文革”时期,青年男女时兴穿军装,全家的布票都用于“国防绿”。穿上一身草绿色衣裳,自觉英姿飒爽。军人回乡相亲,姑娘“不爱红妆爱武装”,军装是再合适不过的定情物。姐丈在部队服役,他的旧军装着实让我过了一把瘾。尽管不合身,还是让同伴刮目相看。老百姓的衣着,也就是黄、蓝、灰几种颜色,被外国记者讥讽为“蓝色蚂蚁”,式样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中山装,单调得很。
  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等地生产的棉绸,蓝颜色,很柔软,做裤子穿,很舒服,风一吹“抖抖的”,令人眼热。这一阵子,不知是谁发明用日本产的尿素袋染色后做裤子,与棉绸不差上下。于是,生产队的尿素袋,成了抢手货。不过,它多为生产队长、保管员等实权派享用。那时候,群众编了一首顺口溜,大人小孩到处传唱:“大干部,小干部,穿的都是尿素布。”有个大队干部,其妻染色技术不到家,穿上尿素裤后,上面的汉字清晰可见,屁股左边是“日”,右边是“本”,中间往下就是“含氮量”。别人看见了都捂着嘴笑,他却怡然自得。殊不知,那个时候穿着这种裤子的人,还在心忧天下,想象着怎样去解放那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呢。
  后来,兴起“的确良”热。那时,看谁穿件的确良,觉得不是干部就是城里人。因为的确良布料精细,色泽好,结实耐用而倍受欢迎。尼龙袜,是姑娘、嫂子的奢侈品,2元多一双,还轻易买不到。我结婚时,没件像样的衣服,只好向好友借来毛哔叽裤子上门娶亲。给新娘子做的几套衣,“灯芯绒”还是母亲托舅父“开后门”买来的。在县教育局工作时,衣服也就一洗一换,出差时衣服没干,就湿漉漉的装在包里。
  改革开放宛如春风,吹开久锁的国门,市场经济悄悄向我们走来。好像突然有一天,小摊小贩大模大样地在国营商店附近摆摊设点,成匹的、颜色各异的布料上市,比“公家的”便宜,而且不用凭票购买,吸引了大伙的目光。似乎从这时起,人们勇于追赶时髦了,对穿着有了自己的选择,从单调走向多样。其形象比喻莫过于意大利《全景》杂志的评论:“以前人们曾把中国人叫‘蓝蚂蚁’,现在他们已变成‘花蝴蝶’!”
  某一日,小镇上突然冒出来几个穿一种奇异裤子的年轻人,引起小镇上各阶层的人们的惊诧与喧哗。那是一种谁也没有见过的奇形怪状的裤子,膝盖以上的裤管和裤裆以及裤腰都特别窄,紧紧包裹着大腿、屁股蛋儿和小腹,穿着这种裤子的男女青年,或粗浑或纤细的大腿原形毕现,或肥或瘦的两半屁股也如形凸现,或丰或瘪的小腹更有一种风情无限的诱惑。从膝盖往下直到脚面,那裤管逐渐加宽放大,恰如一只杆细口大的喇叭。这种裤子一出现,便不约而同被命名为“喇叭裤”。
  最先穿这种喇叭裤的几个男女青年,走在街上,人们无不驻足凝眸,像欣赏马戏团丑角一样,兴味十足,随之就给他们取下一个“业余华侨”的绰号。人们以为只有久居海外的华侨才会穿这种花里胡哨奇形怪状的服装,有人甚至认为穿这样服装的人,“不是流氓就是阿飞。”这些小青年却不管不顾,照样长发覆面,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手里拎一台分贝高亢正在播放着歌曲的录放机,那乐曲的旋律与软柔的调儿也令人听来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堂而皇之地穿街过巷,任凭心有余悸的老人用最通用最简洁的一句话表示鄙夷与不屑:“看看那几个货!”
  “街上流行红裙子”,于是满街都是裙子。姑娘时兴穿起连衣裙、大摆裙、一步裙,配上高跟鞋,轻盈婀娜。
  随着国营商店的改革,计划经济销声匿迹,人们逐渐适应讨价还价,服装市场应运而生,各色牛仔服挂满街头,成了青年人青睐的服装。吊带衫、哈韩族的掉裆裤……各式各样的流行服饰轮番登台。中山装随之在视野中消失,西装革履进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开放了,时装流行周期缩短了,什么“酷”、“韩流”,接踵而来。青年人乐此不疲,中老年人也不愿再当老夫子了。国人对“袒露”着装的,不再大惊小怪。起初,姑娘们还在吊衫里矜持地穿件圆领白色“老头儿衫”,慢慢地就已经任凭肩、胸、后背那样直接地袒露在外了。这还不算什么,露脐装、缩手装、超短裙、大披肩,把原来遮住的地方露出来,把原来露着的地方又都遮起来。
  再后来,衣着又有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不仅追求式样新颖,更多的有了品牌的讲究。“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报喜鸟”、“梦乃娇”……“精品服装屋”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各色服装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任何年龄段的都有,职业装、休闲装,晚礼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成为习惯。读初二的外孙说到服装,张口就是安踏、乔丹。不少人喜爱简洁、有个性的运动时装,彰显活力与健康。服装成了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就说我的冬装吧,有皮夹克、呢子大衣、羽绒服、毛料风衣……大衣橱里都装不下,搞得爱人常抱怨。
  近些年,眼光更挑剔了,化纤织品的缺陷让人不太喜欢,纯棉的服装反倒成了时髦的消费,买衣服往往要看是不是纯棉的。棉织品也分了档次,24、32支纱变成40、60支纱的精细棉布。
  衣着,既是里子,也是面子。它记录了一个我们曾经历的时代。有人总结说,衣着是温馨的50年代,革命的60年代,初醒的70年代,时尚的80年代,狂热的90年代,多元的21世纪。我深以为然。今天重拾回忆,除了苦涩、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
  文 / 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213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7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7-1-10 10: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2 03:38 , Processed in 0.04899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