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寻访牌匾人家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7-1-6 18: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翻过山坳,那是一座很有些古意的石桥。
  迎着绿波荡漾的竹海,车窗外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桥下面是一条蜿蜒的河。河面不是很宽,三四米的样子,河水清远,笼在仲夏的雨雾中。河岸下方两边的河滩郁郁青青,生长着高高低低的水草。顺着河流曲折的走向望过去,是被雨淋湿的天柱后山,还有在连绵的潮气里矗立着的灰瓦片青砖墙的老房子。偶尔有那么一两只竹筏,像发呆的老人那样搁置在岸边,正在时光里一往无前地破败下去。车窗是开着的,可以闻到从盈盈的河面飘过来的一股甜丝丝的野腥味。
  朋友说,这地方叫“万涧”,这条河叫龙潭河。杨家老屋就这样背负青山,藏在山谷里,像一幅历史残卷散落在山间,在这喧嚣的世上,给我们一个如许怀旧的所在。
  老屋弥散着一种闲逸,古旧的木雕门窗在风中无语静立。从规模上看,老屋当年一定繁荣过。是否有纳兰容若词中所写的“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那样的荣华,不得而知。但是,很气派则是仍然依稀可见的。很少有外人到访,老屋的住户都很好客,十分愿意你参观。主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男子多外出打工了。
  要知道在徽州或是其它地方,这样的古宅是要收门票的,这里没有。
  正在老屋做木活的青年人,一脸纯朴,他的微笑让人踏实。见客人来访,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指着悬挂在上下三进厅堂梁上的块块牌匾,向我们叙说当年这些院落主人的身份、祖辈的地位及精神追求。这些牌匾,都是杨氏先人留给后世的美学与意象,还有对子子孙孙的期愿。
  屈指算来,到这个青年人的“善”字辈,是杨家的22代。他能一口气背出杨家的辈份,“真胜继本景,希崇永世家……”《杨氏家谱》清楚地记载,杨家祖上“自宋代绍定元年迁潜至今有数百年之久。”这一年,该是公元1228年。这里地处偏隅,“皖峰高耸,皖水澄清”,是聚族隐居的好地方。这幢老屋建于明末清初,典型徽派建筑风格,人丁兴旺时,住有几十户几百号人。
  进大门前厅的正梁中央,悬挂一方镏金匾额,上书“四知世族 杨大宁立”,“嘉庆己未岁孟秋月”,旁边一行小字“署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题款者为杨大宁,按推算,是杨氏第14代。这“四知”典出《后汉书 · 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氏家谱》第6页刻印的“太守杨震公像”的背面,有诗赞曰:“四知清白播古今,不开产业并辞金。衔鳝预卜三台位,镇守关西得士心。”这诗中“衔鳝预卜三台位”一句不好理解。走访当地老人,才弄清其意。说是杨震未出仕前的一天,在讲堂前飞来一只鹳鸟衔来三条鳝鱼。这蛇鳝是卿大夫的服饰,而“三”是“法三台”之意,也就是位列三公,因此大家都来祝贺他。还说杨震去世后,有只一尺多高的大鸟常来墓前悲鸣。所以,杨氏后人还在他的墓旁安放有石鸟雕像。古人云:“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先辈的嘉德懿行,成了后人做人处世的准则,也标示了家族的悠久和荣耀。看着牌匾,读着家谱,顿觉自己与历史拉近了,仿佛所有的历史、文化都一下子凝聚在牌匾中。
  最早的一块匾额为“皇清康熙五十八年”,上书“翰苑储材”。题款有“钦赐进士出身文林郎之潜山县……”,“杨名玉立”等字样。其余匾额,多为“皇清嘉庆”年间。有褒扬杨陈氏受寡节孝的“劲节凌霜”匾,有为大学士杨太极夫妇“七十寿双”的“德臻耳顺”、“极婺双辉”匾,有钦赐的“荆萼常荣”匾。年代最近的是“民国六年”“德尊望重”祝寿匾。它们相当于一种旌表,犹如生命在尘世划过的轨迹,从时间出发,又在时间中退出。随着年代消逝,一代又一代都过去了,唯有一幅幅牌匾依然存在,把历史文化一直流传下去。
  说话间,一位刚从田畈上回来的中年妇女,拄着手中的锄头对我们说,这块节孝牌匾是为她祖上的陈婆婆立的,她受寡时才20多岁呢!说话时,一脸的轻松,然而听了,叫人好沉重。想那妙龄女子杨陈氏,或丰腴,或清癯,或可人,或貌平,竟是怎样孤灯相伴,茕茕孑立,将一个软香温玉熬成蓬头秃齿,想必憧憬的就是这十字架一样的物什,希冀的就是这“劲节凌霜”的苍白颂题。一时间,在我眼里,这匾似一块巨石,压着一堆芳骨,压着一个故事,压着一位女人身心遭受难以名状折磨的灵魂。
  匾额各色各样的题字,书体或苍劲或俊秀,流韵传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雅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得到融合。
  先人对我们的馈赠是丰厚的。这些匾额,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并随着家庭的繁衍世代相传。说起在那场浩劫中对这些牌匾的保护,杨氏后人的脸上流露出几份得意。他们按房头取下匾额藏于家中,或巧妙地用来搭制“宝书台”,或用石灰泥抹平,盖上字迹,取其背面,当作不起眼的木板使用。如今,这些劫后余生的牌匾像一根红线,把后人“慎终追远”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他们总是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看牌匾,就能道出“本家”的世系源流来,也就会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胜若久久出门在外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随着这些牌匾被考证,一段历史也由此折射出来。”乡党委少川书记的一席话,道出在场的人的认同感。是的,面对先人留下的这些牌匾,我们决不会失去“温情与敬意”。
  天色渐渐朦胧,杨家老屋那一块块牌匾随风飘散的木质香气让我温暖,我却不能在她的怀抱中度过一个幽静之夜。
  车子已经发动,我不得不走向它,回到似乎已经习惯了的车水马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
文 /  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1213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7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7-1-10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2 03:39 , Processed in 0.04915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