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资讯] 潜山:薛家岗遗址 撩起远古文明面纱

[复制链接]

帖子
5303
威望
0 点
红花
8659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5-3-31 1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0745c60-bab0-4d9e-a55c-fb080bc5188e.jpg
  潜水河畔,一座约10万平方米呈椭圆形台地的狭长山岗,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从古至今,它都是一处最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之地,这里承载着千古文明。3月24日下午,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安庆市潜山县王河镇薛家岗遗址所在地,探访千年前文化历史发展,撩起远古文明的面纱。
  六次遗址发掘:
  每一块碎片都承载历史
  薛家岗遗址所在的潜山县王河镇薛家岗村,是有名的席乡和鱼米之乡。它的西北距离天柱山10公里,东侧约310米远便是潜水河。1977年12月,薛家岗遗址由潜山县文化局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当时,居住在附近的农民种地时,经常发现一些陶器和石器碎片,不知是何物,便让文物部门派人来看一看。结果不但采集到陶器标本,而且还发现了一些多孔石刀。
  考古发现,揭开了薛家岗遗址的神秘面纱,让人们看清楚其实质,品味出科学价值。遗址为高约3米的椭圆形台地,面积6万平方米。1979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文物部门以及全国各大学考古系的专家学者,先后来这里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经考古研究发掘,揭露面积2300平方米,发现房基、灰坑及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初步展示出薛家岗遗址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属性。
  该遗址文化堆积分为五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宋代瓦砾层;第三层为商文化层;第四层、五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的演变规律,四、五两层又分为四期文化。经过发掘,出土器物主要是石、陶、玉三大类。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钺、石镞等。揭开第一层耕土层后,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层、“商代文化”层以及“新石器时代1———4期文化”层。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二、三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岗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器物群。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多为素面,有少量刻划纹、弦纹、镂孔和朱绘。二期代表器物有扁凹足或扁柱足罐形鼎、竹节把盆形豆、鼓腹圈足壶(罐)。三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属我国新石器时期罕见之物。遗址发现古墓葬、残房基灰坑100多处,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时期遗物,经国家文物局测定“薛家岗遗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出土文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石凿、陶锉、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盆、碗、杯、盂、钵、罐、釜等,石器制作精良;陶器以夹砂黑陶、泥质红陶为主,手轮兼制,刻有纹饰。出土空心镂孔陶球近百只,内藏陶丸,摇之有声。还有玉器装饰品环、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绝仑。
  “薛家岗文化”:
  省内唯一
  以“文化”命名的遗址
  薛家岗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器物形制显示出其自身的特征和典型性。其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是安徽省建国后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出土遗物特征鲜明,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被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采访中,潜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石俊告诉记者:“这里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个在考古学上以‘文化’命名的遗址。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悉,“薛家岗文化”的时代距今5000至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而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是平等的,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质料坚硬的石质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必然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时的“薛家岗人”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方面出现了贫富分化。石质生产工具和玉饰切割工艺达到成熟阶段,陶器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小件玉器钻孔精细,这就需要有熟练的手工业劳动者才能完成。因此,这时的“薛家岗人”有一部分已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分工,商品交换和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从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薛家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水平,如陶器造型优美,纹饰图案形式多样;石器尤以石铲和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围绘有规整的花果形图案,这是国内外绝无仅有的。
  “薛家岗文化”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晚期又综合了长江下游地区各文化因素。通过交流、发展,终成我省唯一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唤醒遗迹:
  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
  积极探索
  考古发掘之后的一段时间,薛家岗遗址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区内还有居民居住,只是设立了保护标识牌。直至2008年,文物本体保护及展示尚未有过进一步的措施。2009年,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薛家岗遗址保护工程建设才初步启动。2012年,薛家岗遗址的保护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按照规划,薛家岗遗址不仅得到原址保护,并将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薛家岗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这里将复原5000多年前先民们在此生息、劳作、繁衍的情形。
  走近如今的薛家岗遗址,从大门外望去,是一个“森林公园”的模样,熟知绿绿葱葱的树木草地下,沉睡着5000年前的历史文明。绿荫掩映,竹木葱茏,石径曲道,通幽其间。走上铺设的小路,记者来到T21探方,探方的大门是上锁的。王河镇政府一名姓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面便是挖掘的地方,目前在原址恢复了两个探方。”
  两个“探方”由木质长廊连接,长廊的前方便是一处遗址发掘覆盖区。据悉,发掘覆盖区采取在原发掘区覆盖土后,用灌木和草坪结合的方式,较为形象地展示当年的发掘探方。遗址“公园”内设计较有讲究,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在建设中,只是一些建好不久的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生活模拟雕塑被破坏。
  采访中,潜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石俊告诉记者:“薛家岗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动工是在2013年10月,目前一期建设已经进入扫尾阶段。一期工程包括保护与展示工程,配套设施工程以及遗址广场、展示馆等,其中展示工程包括复原探方展示,覆盖式展示,文化层剖面展示。2015年,我们将完成博物馆的展示、周围环境的整治、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最后工作,今年内能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后的管理工作,我们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人员加强管理。”
  记者手记
  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现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但是如何唤醒遗址,让薛家岗遗址真正“活”起来,这是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6-2 17:07 , Processed in 0.05073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