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故乡的回忆(三)卖稻的记忆

[复制链接]

帖子
12
威望
0 点
红花
15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日出江花 发表于 2017-3-16 15: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出江花 于 2017-3-21 13:42 编辑
【故乡的回忆】三 卖稻的记忆
何红胜
  我出生在天柱山脚下的一个农村,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主,卖稻子也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从记事时开始就有卖稻的记忆。那是七十年代,农村的搞的是大集体,粮食统一归生产队,交完公粮后各家各户才能凭工分分粮。那时候天还没亮,父母就出发了去生产队交公粮去了(其实生产队到青楼粮站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把我和姐姐丢在家里一整天。太阳落山了,通红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村口,放学的孩子一个一个地背着书包回家去了。牛儿哞哞地叫着,由放牛的孩子赶着回家了;乌鸦也派派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 ,只有我和姐姐还在村口等着爸妈的回来。等到晚上睡着了,爸妈回来了,给我和姐姐一人一粒糖,也算是对把我们一天丢在家的补偿。
  八十年代,我开始上小学了,责任田承包到户,各家各户先交公粮,公粮是免费交给国家的,相当于农业税,公粮交完了才能交余粮,余粮价格大概只有定购价格的2/3, 余粮交完了,最后才能交定购和超购。定购是每家每户限额卖的,不能多卖,要想多卖就得走后门。
  那时候刚刚搞完双抢,人们已经很累了,村上的广播天天就开始催着交公粮了,先交的广播上能每天念到名单,受到表扬。生产队长到村里开完会回来也通知各家各户要交粮了,各家各户就趁这大热天晒稻谷,晒的干干的,咬着嘴里蹦蹦响,然后用筛子筛,风车扇两遍,用蛇皮袋一袋一袋装好,第二天清早,就出发去卖稻。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就和父母一起出发去卖稻了,父母挑稻,我跟着后面拿着水瓶,(因天气炎热,一天喝的水得自己带),走到路上,人很多啊,原来还有比我们起的早的,男女老少都有,有的用稻萝挑,有的用蛇皮袋挑,有的用板车啦,有的用独轮车推,浩浩荡荡,送粮大军,大家你追我赶,都不敢在路上休息,为的是早点到粮站能排个靠前的号头。
  还没到粮站,离粮站的大门口还有两百多米,队伍已经排到这里来了,原来他们都是半夜就赶过来的,粮站的大铁门还是锁的。妈呀,竟有人一包一包的驮着蛇皮袋从那铁门上往里翻进去排队,那铁门有两米多高吧,上面全是钢筋焊的尖尖的,像矛一样,如果力气小的话,翻的时候屁股会戳到那矛上去的,而且那门是一晃一晃的,只见一壮汉先骑到那钢茅上,底下有人帮着扶着门,有人先翻进院子接应,外面有人往上递,流水线作业啊,翻进去的人家兴高采烈,没翻进去的人家只能在外焦急的等候,等待上班开门冲锋进去。
  我曾见过一人在那钢茅上力气不够,那手臂渐渐地往下垂,快接近钢茅的时候底下的他的家人叫他赶紧扔稻包,他舍不得扔,后来臂膀还是扎上了那钢茅,扎上时还舍不得扔那稻包。
  那时候的粮站就像娶亲一样,热闹红火,粮站四周的墙壁全贴满了红纸,写的最多的就是:孬粮不出门,出门是好粮。每年都贴,贴的到处都是,直到今天我对这句话还是不解。
  运气不好的时候,卖一次稻要卖三天才能卖掉,第一天排队,第二天下午挨上帮,说稻谷不行,还的吹一下,第三天就在粮站内的水泥地上晒几个小时。有时候运气好,排队的人很少,能到第一天下午就能排上号,只见一个质检员拿着一根钢管,头部焊接一个漏斗样的东西,往蛇皮袋底部一插,插进去十几公分的样子捣一捣。检查器抽出来后将那一把稻子放在手上,再从左手倒到右手,两手有个高差,检查灰沙,那个动作很潇洒,灰沙就像风车扇的一样分出来了,这个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的脸色,心脏像装了几只兔子,蹦蹦地直跳。如果心脏不好的话,是千万不能来卖稻的。这个时候赶紧递上一根烟,质检员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烟,两边的耳朵上还各有一根没抽完,捡出几粒稻子往嘴里磕,听那声音,蹦的一下响的话,这稻子就算是干的了,也就是合格品。
  到了九十年代,粮食放开了,私人可以收购稻子,粮站就到生产队里下乡去收稻子,基本上每个生产队轮流设点,老百姓出门就可以卖稻了,而且粮站的服务态度也有很大的好转,正常都是乡干带这村干上门挨家挨户的先做工作,求着老百姓赶紧交公粮,原来他们都是有任务的,若有人没交,他们的业绩要打折扣的。
  参加工作以后,就再也没有卖过稻。
  今日诵经《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大意是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几千年,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食为天,成了他们的生活信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的生活埋想。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层层茧疤布满的粗糙的双手,狗偻着的腰,趾头裂开的双足,青筋突露的手臂,这些足以表明无情的岁月在肉体上留下的印痕。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这就是咱们的父老乡亲。
  200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重大改革,取消农业税,交公粮也就成了历史。现在的农田都由种田大户承包,老百姓们可以不用种田,还个个拿着田租,真是赶了个好时代啊!全国人民都应当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政府!卖稻也只是少数承包大户的专利,全民卖稻也就成了永恒的记忆,卖稻的历史也是祖国发展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7-3-17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编也记忆尤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3:40 , Processed in 0.06296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