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故乡的回忆(四)撒秧的记忆

[复制链接]

帖子
12
威望
0 点
红花
15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日出江花 发表于 2017-3-17 16: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出江花 于 2017-3-21 13:40 编辑
撒秧的记忆
何红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出生在天柱山脚下的一个农村,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的是双季稻。《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教给祖祖辈辈们种田的技巧,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今。
  《天工开物》记载:“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每年的农历2月中旬,就是稻种的浸种期,也就是在惊蛰之后。播种时,先用稻草或麦秆包好稻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天,等发芽后再撒播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者水涝,都不能插秧。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而拔节,这时即使再插到田里,结谷也很少。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
  撒秧种子,必须的找最肥沃的一块秧田。勤劳的农民使用多种方法来增进稻田的肥力。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枯饼、草皮、树叶,都被用来辅助肥力从而促进水稻秧苗生长。而这有一道少不了的工序就是烧秧田包。乡下育秧很讲究,烧过包子的田土松软肥沃,有利于秧苗生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十五刚过,过年的气氛还未散去就得烧秧田包了。秧田包的原材料主要是晒干的稻草、还要很软的一种稻草,主要在草架上产生,做引火用的,再者就是牛栏、草架、猪圈里的牛粪和猪粪晒干,包在草中间。捆秧田包是个既脏又累的弯腰活,先纽好一米多长的草绳,用两只脚踩着,两把散草横竖叠放,放在草绳上,搁一捧草灰干粪,双手将稻草前后左右捋起,翻转,,腾出一手套草绳,膝盖稍压,扭紧绳头并打结,一个斗大的包子便捆好了。母亲手脚麻利,一天能捆上几百个包子呢。一个个包子圆鼓鼓,结实实,像老太太的发髻,利利索索。
  一担担包子挑到翻耕过的田里,开始烧包了,首先得用稻草做一根焰把,用于点火。烧包子是个力气活,光舍力不行,还得有很多技巧,尤其是点火后掌握的时间,时间太长,包就烧的差不多了,达不到沃肥的效果,时间太短,包会在土堆立面熄火,农村话叫烧乌鸡子。正常得打着赤脚,甩开膀子,朝手心吐着唾沫,高高举起包子,超过头顶,焰把要背对着风向,借助风力点燃包后,等待几秒种,就得放到实现挖好的坑里,点火部要头朝下。然后用爬锄聚土,这个时候动作要快,否则包会很快的烧完。然后用刮板一板一板的垒土,垒土时必须留很多的气孔。转眼间,一堆冒着烟的包子墩垒好了,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开来,看似翻底的瓦缸,又像无烟囱的土窑。
  田野上,家家户户忙着烧秧田包,烟雾升腾、弥漫,与山林中暮霭连成一片,构成一道乡村独特的风景。
  不久,布谷鸟飞来了。秧田包散开了,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泥土的香味。春水汩汩地流进秧田,田土泡得酥软。很快,秧床上探出可爱的秧苗儿。
  播撒稻种时,如果田里积水过深,稻种没有来得及沉下,这时猛然刮起了狂风,谷种就会堆积在秧田的一个角落,因此要注意在风势平定以后再播撒稻种,种子就能均匀地沉下并育成秧苗。稻种长出秧苗之后,就怕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父辈们就发明了稻草人,稻草人戴着帽子在风中翩翩起舞,鸟了来了,向他点个头,鸟儿吓得屁滚尿流,秧苗里的稻草人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线。开始的几天里,稻芽子撒下后要晚上放水超过稻种,达到保温的需要,白天得把水放掉,吸收阳光,如果不放,那就变成酿酒的工艺了。一个星期后,得支薄膜大棚,用竹竿完成弓状,塑料膜覆盖好,秧田里就出现了一道道弧形的小棚子。薄膜大棚同样也是晚上覆盖白天敞开。
  过上二十多天,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历的三月底,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插田风景画。
  现在的农田都由种田大户承包,农村统一改大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先进的农业机具和好的稻种,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些遗留了几千年下来的古老的耕作方法,成了永恒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3
威望
0 点
红花
21 枚

云淡风轻_JHDZ 发表于 2017-3-17 20:10:1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同学点赞,父辈的烙印,我辈的记忆,重显眼前,再次体验了父辈的艰辛和不易,能做的就是好好孝顺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3:42 , Processed in 0.056681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