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的记忆 何红胜 每次回老家,老家老屋里放着一挂水车,看到水车,那抽水时的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就在我耳边响起来。我出生在天柱山脚下的一个农村,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的是双季稻。《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教给祖祖辈辈们刀耕火种的种田经验,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今。其中水车又称孔明车,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朝陆游 《入蜀记》卷一: “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宋史·河渠志五》: “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水车》: “大江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车,其来已久。又名曰桔槔。”
潜山农村有个谜语:“兄弟三十三,排队上班去,才从桥上过,又向河里钻。”说的就是水车。在八十年代的夏夜,那时候还没有抽水机,广袤的田野上,月光柔柔,繁星闪烁,萤火点点,诱蛾灯亮,南风劲吹,水车声声,好一派田园生活的夜景。“一呀儿嗬,二呀儿嗬……”农民们在喊着号子,一齐鼓劲,一齐起势,加快车水的步伐,加大车水的力度。水车叶子“啪啪啪”车水的声音,农民们鼓劲和起势的吆喝声,交汇在一起,回荡在田野的夜空。那时节,村里搞集体生产,后来几家农户相邀在一起,又划分作业组搞生产。农民车夜水,一来抢时间给干旱的农田灌水,二来夏天的白天气温很高,避免中暑。而小孩们最高兴的是在水车出水口放一个捞兜(潜山话),大人抽水时,可以在旁边捞一些小鱼小虾。那些小鱼小虾配上大椒,也成了夏天里桌上的一道佳肴。
车水的时候,正常都是轮班制,两个人车,另外一个人歇火。当然歇火的时候也不是闲着,要检查水路,驮着喊锄(潜山话)光着脚在田埂上检查,防止水到稻田里渗漏掉。劲往一处使是两个人协同抽水的关键,如果有人偷懒或者要打瞌睡,臂膀或者脚就会蹙了,所以是偷不得懒的,如果有人要打瞌睡,旁边的人就会讲一些笑话或者唱个山歌来提提神。到半夜的时候,妇人们会下一些挂面或者发一些米粑来犒劳同志们,潜山话俗称“打尖”。
“一呀儿嗬,二呀儿嗬……”同心协力和鼓劲起势车水的吆喝声,时不时地在夜幕中的田野中回荡,水车车叶“啪啪啪”的车水声也在不知疲倦长久不息地响彻在静夜的村庄,好像一支农民喜迎丰收的小夜曲…
《天工开物》记载:“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 在“五谷”之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种谷物需要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质有沙土、黏土及地力贫瘠、肥沃的差别,各地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稻田灌水三天之后干涸了,也有的半个月以后才干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浇灌来补救。靠近江河边有使用筒车的,先筑个堤坝来阻挡水流,使水流绕过筒车的下部,冲激筒车的水轮旋转,并装水进入筒内,这样一筒筒的水便会倒进引水槽,然后导流进入田里。这样昼夜不停地引水,即便浇灌上百亩田地也不成问题(不用水时,可用木栓卡住水轮,不让水轮转动)。在没有流水的湖边、池塘边,有的使用牛力拉动转盘进而带动水车,有的用几个人一齐踩踏来转动水车。水车车身长的达两丈,短的也有一丈。车内用龙骨连接一块块串板,笼住一格格的水使它向上逆行。一人用水车干一整天活儿,大概能浇灌田地五亩,用牛力功效就可以高出一倍。
水车的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上端有个大一点的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都可以摇动,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
大池塘和河流一般用长水车,也就是脚踩的,碰到浅水池和小水沟,如果安放不下长水车,就可以使用几尺长的手摇水车。一个人用两手握住摇把迅速转动就可以了。这种水车简单轻便,一个人就可以驮着去操作。
现在的农田都由种田大户承包,农村统一改大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先进的农业机具抽水机、喷灌技术等的应用,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些遗留了几千年下来的古老的耕作方法,成了永恒的记忆。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