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故乡的记忆(八)失落的酒铺

[复制链接]

帖子
12
威望
0 点
红花
15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日出江花 发表于 2017-4-5 14: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出江花 于 2017-4-5 18:42 编辑
失落的酒铺
何红胜
        我的家乡在余井镇糖岭村徐祠组,山青水秀,1952年1月潜山县余井区设酒铺、岭头等乡;其中的酒铺乡政府所在地就在我们徐祠组,当时管辖现在的大半个糖岭村、大华村及岭头乡的高楼村等,那时候桐城、岳西等地方到怀宁去经商、到糖坊岭买糖、到酒铺买酒,每天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在现在的青楼岭头公路没有修通之前,这条路线是怀宁连接桐城、岳西的交通大动脉,是当时的“丝绸之路”,徐祠就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
        村门口有一条小河叫珠琳河,为皖水支流,源头就在当时的酒铺乡境内,源于三妙乡查冲脑上的山沟,经高楼、徐家酒铺、塘坊岭、古来沟、牛车畈、冉家店,于凤形庄入怀宁境内。再经毛庵、陈家湾、李家嘴、广东桥、龙泉农场于捉生圩(怀宁县联合桥)下入皖水。全长17.75公里,宽为10-20米。纵波为0.4‰-1‰。境内流域面积为81.5平方公里。(怀宁县志谓:全长19.42公里,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在现在的酒铺组和徐祠组之间1970年建有一座桥,现在还在使用,也是当时的一条交通大动脉。离桥上游300米的伏龙脑上修有一座大闸,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为下游的整个糖岭村的灌溉起了重大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大闸边还建有一座排灌站,没起到大作用,于80年代拆除。
        现在的徐祠生产队两侧是村庄(朱嘴组和刘屋、学堂组),间隔农田,前面是池塘,再前面是一大片农田,几百米远是珠琳河,一马平川无遮挡,能看清前方好几里路的糖坊岭,直到看不见为止。对于丘陵地区而言,这正是块风水宝地,三面环山,前面环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培育出了很多人才。
        旧时的徐祠组有五六十户人家,包括现在的朱嘴、刘屋、学堂四个生产队当时统一为徐祠组,集市繁荣。药铺、猪肉店、豆腐坊、面店、布匹杂货、酒铺、纸扎店等门类丰富,应有尽有。小小的集市上还开办了为往来商客提供食宿的客栈,规整而全备。因糖坊岭的糖食糕点一时间声名远播,畅销太湖、怀宁、桐城等周边地区,客商们口口相传,经年累月到糖坊岭来进货。旧时陆路不通,步行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运输工具也只能是人力或驴马。客商进货,当天并不能返回,于是客栈与酒铺就应运而生。糖坊岭的光照与气候皆适宜作物生长,造酒的米粮品质上佳。香气正而清洌的米酒,以大而古朴的陶土坛子盛装,犹如在时间的水里,除去了人间一切的火气。带着各地方言的客商在酒铺聚集,酒带来全身心的满足感,在农耕时代,已然是最大的享受了。
        当时的徐祠建有规模宏大的徐家祠堂,潜山的徐姓多,各地的徐姓后代纷纷赶来拜祖,堪比现在的水吼徐家祠堂,据村里几位老人回忆,祠堂设8根大石柱,为木头桁架结构,鼓楼、审讯室俱全,鼓楼内有直径2米多的牛皮鼓,敲一下十里八方都能听到,审讯室内还有铁链等刑具,违反家规的人就被关押在里面审讯。祠堂还有戏楼,在此过夜的客商可以晚上看看黄梅戏、木偶戏和说书等。
        现在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徐祠小学,具体哪一年建立也没人清楚了,凭父亲回忆,他小时候在此读书,他1945年出生,至少1951年就有此学校了。当时比旁边的其他小学还要早,招生范围在半个糖岭村、大华村、岭头乡的高楼村。60年代后高楼、大华独立成村、后来70年代后期糖岭又设办新河小学,到我读书的时候学校仅剩2个教室,1年级和3年级一个班,2年级和4年级一个班,我读书的时候是在1981-1985年的四年,招生范围只有徐祠、刘屋、燕屋、九铺四个生产队。3位老师都是九铺的,徐华解教语文,徐长根教数学,两位民办老师教了整整四年,徐华六老师(公办老师)没教上我。1981年我上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是历史上人最多的一年,1年级居然有20多人,全校达到了70人。那一届考上大学的有4个。到了1990年后由于农村条件好了,很多人带小孩到城里或乡镇去读书,学校开始衰落,学生越来越少,直接把四年级砍掉了,四年级统一到乡小学去读,再过一两年,燕屋、九铺两个生产队的全部都到乡小去读,只剩下2个生产队的学生,到了2003年,全校只有7个学生,经教育局批准,停办了。
        学校有2个教室,中间是一间办公室,教室的两头的耳房分别是一间宿舍和食堂,前面对齐山墙是院子,院子前面是操场。我读书的时候是泥巴墙房子,教室屋顶有一根木头的屋架,盖的小青瓦,窗户上一块玻璃没有,每到冬天,各个学生都从家里带点塑料皮过来封窗户,把个窗户封的严严实实。学校的大门是木头的大门,清朝遗留下来的,上面的两个门环在读书的时候都已经敲的很扁了。大门的两侧有狮子座,原来上面有石鼓,文革期间把石鼓拖到旁边修路去了一只放在徐祠到浮龙的路上,一只放在到糖岭的路上,90年代,2个石鼓都被人偷走。现在的房屋是2000年左右由生产队村民集资重建的红砖结构。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学校依旧在风雨中飘摇,呵护着这一方水土。
        当时的酒铺出了个武举人徐安国,少年时就精通时政,熟读兵法书籍,在清乾隆壬申(1752)年间的武科乡试中,高中为武举人。至今留存的《徐氏家谱》上,赫然记载着徐安国中举后,授“少傅少保宣武大夫”,为“游击将军”。夫人被封“三品诰命夫人”。当年的武举人为光宗耀祖,策马飞驰回乡,大兴土木,在老岭头村建造出了宏伟的高楼大屋。稳稳端坐于高楼大屋门前的一对旗杆石,石身为八方形,棱角分明,由纯白的石头凿成。“乾隆壬申年恩科举人徐安国立”的字样清晰可见,足见近3个世纪前,武举人徐安国的威风。在这对硕大的旗杆石之旁,3棵古老的樟树,它们枝叶相交、郁郁苍苍,树冠投影的面积阔广无比。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余米,其树围约是成人腰围的8倍。
        一条河流、一座古桥、一间古建筑、一棵古树,每一个文化遗存,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蓝天白云、蛙声虫鸣,但有些我们也永远看不到了,只能听听长辈们茶余饭后的回忆,传统村落正在消失或遭到破坏,让人心疼,让人寒心。昔日的丝绸之路驿站,现在只有几个风烛残年的留守老人在坚守着,道路不通,火葬场的车开不进村,到时候谁来抬棺材都成了社会的一个难题。

现在的徐祠小学

现在的徐祠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1
威望
0 点
红花
5 枚

杨勇_TIDS 发表于 2017-4-5 17:55:0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人,一起喝个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13:41 , Processed in 0.065491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