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e先生 于 2017-6-14 14:50 编辑
2012年春,我丢下父母、妻儿只身来到合肥打拼,通过一年的奋斗,事业已趋稳定,我便将家人接到合肥一起定居,其中就包括读小学的儿子。
我的祖籍在安庆潜山县,生活在大山里,世代耕读传家。我的儿子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典型的山里娃。乡镇中心小学离我家不足400米,儿子从幼儿班到小学二年级都是在家乡的学校完成的。刚上幼儿班时,我们也像城里家长一样,每天接送,甚至陪读,几个星期过后,家长们要忙农活或者其它事情,也就全然放手了。每到上学或放学时,看到马路上那成群的背着小书包,走路摇头晃脑的小不点,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
儿子读到二年级时,他生性散漫,加之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严加管教,也没有刻意辅导,所以成绩在班级里居中游水平。但我一直觉得我们山区的孩子都是这样,逢到高考,录取率也是杠杠的,也不乏被"985"、"211"名校录取的例子。
在办妥转学手续后,儿子进入到合肥市新站区一所公办学校读三年级。刚进新学校那会儿,儿子被新学校的高大气派所吸引,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让他在欣喜之余又显得无所适从,殊不知学业上的天堑正等着他呢。
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发到手后,儿子兴致盎然地摆弄着。冷不丁翻到桌上的英语书时,儿子愣住了,不解地问我:"怎么三年级有英语书?老家六年级才发英语书。"我耐心地跟他说:"这就是城乡差距,人家在学前班就已经授教简单的英语单词了,到三年级时,英语学业水平应该与家乡的六年级以上相持平,你现在连最基础的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差距非常大,得加倍努力哟。"
果不出所料,入学后班级测试,全班48人,儿子的名次几乎垫底。班主任老师找我交流,颇为不悦地跟我说:"这样的学生分到班上,拉低了班级的平均分,对年级排名有影响很大,你做家长的赶紧对他补缺补差,如果到期末考试仍不能上升,我们会找校长要求重新插班,不能让你的孩子影响我们的工作业绩。"老师毫不留情的一席话,让我无言以对,虽心有不满,但我仍佯装笑脸,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并承诺把儿子的英语弱项补上去。
在这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唯分数是举似乎没有错,班主任看重班级名次更显得理所当然。儿子作为一名从贫困山区转学到省城学校的插班生,前面学业底子太薄,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倍努力,奋力追赶。
值得欣喜的是,贫困山区的孩子智力并不“贫困”,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儿子的英语成绩排在班级中等,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总成绩名次排在班级中游水平,与之前的垫底有很大的提升。班主任又找到我,略显高兴地跟我说:“看样子山区孩子智力并不差,只不过是教育资源欠缺,希望你孩子利用城市良好的教育资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为班级争优。”“三句话不离本行,说到底还是班级名次,都是绩效惹得祸”我心里默默嘀咕。
到了四年级,儿子的英语成绩一路飙升,小测验时经常得个满分,为此还担任过英语小组长。总体成绩在全班50人中,排名已进入三十名前,日常普通话交流已无障碍(刚进班时,满口潜山方言,常常被同学哄笑),已经完全融入班级群体之中了。
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过程,儿子显得轻松自然,成绩也逐年上升,六年级上学期获得了"优秀少先队员"奖状,并担任了学生班干,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尤其春秋两季的学业交流旅游,儿子显得格外开心,最远的旅游地曾到达鲁迅的故乡一一浙江绍兴,回来后兴奋地跟我聊文学大师鲁迅的生平。
临近小学毕业,学校对上学期期末和本学期期中考试成绩排名前廿名的提前录取,并进入初中部重点和实验班,免收外地生源一切费用,儿子有幸录取。
拿到通知书时,我高兴之余将此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获赞颇丰,鼓励之词亦多。冷静一想:上个初中值得如此显摆吗?家乡每年考上大学高校的大有人在,比我这低调多了。再一想:教育资源落后的山区家乡,每年的高考达线率都在逐年上升,换言之,如果家乡的学子都能享受到跟大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岂不是家乡孩子们的福音!(华余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