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子心 于 2017-7-6 17:37 编辑
日前,小编从安徽日报看到一篇有关潜山黄铺镇黄铺村胡琴书艺人熊集林老先生的专访报道,对这位老艺人倍感崇敬,希望有机会能够一睹“庐山真面目”,听听胡琴书里的传奇故事。7月4日,潜山网小编一行便踏上寻访胡琴书老艺人之路。 七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城区还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驱车来到小镇,便开始乌云密布,雷声阵阵,气温却是一路“高歌”。我们并不知道熊老家的具体地址,一路上我们便开启问路模式。从城区的康庄大道到深巷的羊肠小道,原本15公里的路程,我们兜兜转转,经过近四十分钟的折腾,我们最终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路下来到传说中的老艺人熊集林家的院落。
熊老见到我们很热情,亲切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喝水。我们问及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胡琴书,老先生用他爽朗的声音回答道:“我学习胡琴书已有五十七个年头了,十一岁便跟师傅学习,算是和胡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了......”我们不禁唏嘘,因为熊老看起来也不过只有五十多岁的模样。 熊老介绍说,胡琴书是民间自古就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一个人、一把胡琴,运用我们本地方言进行说唱,说唱的主要内容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通过自己看书然后抓住提纲把书本中的故事编成我们当地的白话文,这非常考验记忆力。熊老笑着对我们说,“至今我还能说唱三十多本,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记忆力还好着呢!”
“八十年代我为了生计,到处说书唱戏,背着一把胡琴走过了潜山的各大乡镇,记得在陈桥村朱榜组我一本《万花楼》连说了十三夜,大家都喜欢听我说胡琴书,不让我离开......”说起这段故事,熊老精神抖擞,兴致勃勃。熊老说老百姓都听得高兴,当时也没有其他娱乐方式,所以胡琴书变得非常兴盛。 熊老向我们介绍说,自己经常参加县里的文化演出、镇上的节庆活动、村里的红白喜事表演,《万花楼》、《薛仁贵征东》、《狄青下山》、《王虎平西》等好汉英雄的故事总是表演的必唱曲目。现在更是村里老年兴趣班的重要一角,而除了胡琴书以外,还会吹喇叭、大鼓书、舞龙、唱戏等才艺,为村里的老人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欢乐。 当我们谈及胡琴书的传承和发展,熊老耷拉个脑袋对我们说,“现在广大群众都有其他的娱乐活动,静下来听胡琴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早些年还有徒弟跟我学习,后来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人心浮躁,更是没有人愿意跟我学了,都宁愿回家打麻将......”老先生深深叹了口气。 五十七年的坚守源于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熊老随手拿起挂在墙上的二胡即兴为我们说唱了一段《张三李四认干亲》,说到兴起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年轻人去学习,真心希望传统的胡琴书说唱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 (作者:李红 摄影:叶余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