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水村概况:
大水村位于潜山县西北部山区,下浒山水库上游,距县城约54公里,东接黄柏镇陆河村,北接官庄镇、西南接叶河村。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宜人。境内峰峦叠翠,环境优美。2009年已被安徽省环保厅和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生态村”。安庆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大水村是2005年撤乡并村时由原来的东冲村与西冲村合并而成。全村辖30个村民组,720户,2780人。面积13.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134亩,林地面积8095亩。近年来,村两委因地制宜,大抓山区开发,着力发展茶叶、蚕桑、油茶等支柱产业。以团屋、炉铺、江榜示范片,和叶湾名优茶基地为基础,以干木拗桑园明星小区和王庄示范片为重点蚕桑基地,带动全村茶蚕大开发,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生态园。全村现有茶厂3家,年产干茶60000斤。村集体经济发展初具雏形,拟筹建一个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栽培木耳10万棒,以此带动有劳力的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在水利设施和动力建设方面,村建有装机容量4000千瓦的清风岩水电站和装机容量800千瓦的羊叉岩水电站。
随着安徽省重点建设工程安庆市下浒山水库工程的建设,大水村将以此为契机,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为指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庙宇文化:
寺庙文化在文物保护单位中,约占一半,是历史文化的宝库。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庙宇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龙圣寺位于大水村江榜组,老地名为龙王庙。龙圣寺始建于乾隆丁酉年,于1954年特大洪涝灾害中被淹,由美士储尚州、杨花玉等出资重建。该寺重建后香火鼎盛,存有龙盆一只为镇寺宝物。寺左侧立有“清故比丘源庆大和尚墓”。
清风岩土地庙
位于大水村东南部,与陆河接壤的山排上。该庙的庙基前方不过数尺就是悬崖,悬崖之下,是湍急的大水河。由于大水河在此处急遽转弯,千百年来冲刷,已经形成一个深达数十米的河潭。此处原先没有寺庙,据传,很久以前有人在此落入河潭,就在落水者奄奄一息苦苦挣扎的当口,一个巨浪将其推向岸边,落水者意外获救。大难不死的落水者深信河潭周围有神灵保佑,于是出资修建此庙。因了此庙的对面为清风岩,故时人以清风岩命名之。
历史记载:大水河土地庙,在县城北八十里许的大水河边(今属大水村),清末民国间当地人余谊密,字咏南,民国时曾任安徽省代理省长。为此庙撰联:公道慈民厚 婆心保国深;东土千祥 永兴华胄 西天百福 普降黎民。
古风新雅:
叶楚山,又名叶梓材,叶培(叶培,在坊间广为传颂,但在族谱上没有记载),黄柏大水人。民间传说中的叶培自幼智足多谋,才华出众,德高望重,是个传奇人物。以至于在后来的黄柏叶氏家族中,以叶培名字命名了支堂名称——培根堂。
叶楚山投笔从戎,有后人评价云“上马横刀尤领先,千万倭敌如等闲”。后因宏愿未现,抱负不展而归乡。叶氏家谱记载:“……随即倡修殷家坛转桥,继又大修家谱,再而筹建叶氏大水祠堂,一呼百应,任从指挥。公先后帮穷人打官司,远涉外地帮人追讨工资。……
又扶正压邪,惩处地痞恶霸,除暴安良。”
公以耄耋之年、干盅之才、一族之望,而统揽建祠全局。因年事已高、劳累过度,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民间传说甚多。一个小毛驴就是他的保护神,处处逢凶化吉,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时人念念不忘。有诗为证:
晚生落笔恐难止,欲使族公补国史 嗟叹毛驴伴楚山,和谐忠义永不辞 叶荣峰,光绪进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大水村人。曾奉为邑宰,即县令。团屋堂厅现存有“德邵年高”匾额一块。据叶氏宗谱世系卷载:“存心忠厚,处世宽和,天赐五福,人祝三多。名闻已宰,志载不磨,尝额悬邵,德邵年高”叶荣峰卒年不考。据族人传言,其一生淡泊名利,仕途不顺,过早告退还乡。还乡后低调处世,和睦四邻,颇得时人崇敬爱戴。
徐研恒为近代老中医,在黄柏老区享有盛誉。官庄老街上了年岁的人,提起大水徐研恒,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凭着一手“问、闻、望、切”的绝活,使徐老至今活在百姓心中。据官庄83岁高龄的余本太回忆:“我在三十六岁那年得了重度贫血和慢性肾炎,全身浮肿没有力气,腿肚子用手指头一按,五个印子半天不得恢复,多方求医问药,甚至上晓天“皖中医院”治疗也没有效果。当时的皖中医院,军工厂在那里,医疗水平相当于省城。走投无
路后只好做死的准备了,寿衣都做好。这时有人叫我找大水徐研恒看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徐老,徐老随便看看问问,就给我抓了一副中药,仅仅三元五角钱。我半信半疑回家叫老伴熬了几碗苦汤,喝了三天后奇迹发生了!全身浮肿慢慢退去,人也有力气了,半个月就全好了,下地干活如同常人。如今,我又活了快50年,他就是我的大救星啊。”
叶流传,笔名简宁,1963年9月5日生,潜山县黄柏镇大水村人,著名作家、诗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795),1991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
简宁是中国科大文革之后第一代诗人之一,曾担任科大诗社第二任社长。他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代表诗作《龙灯舞》在诗坛获得一致好评。大学期间,其诗作《女儿的海》获得“飞天大学生诗苑奖”。大学毕业后,简宁历任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教师,《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特约编辑,《空军报》特约记者,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开办的黄亭子50号酒吧一度成为中国新锐导演和先锋诗人的聚集地。著名的星期天诗歌沙龙吸引了廖亦武、莫非、树才、阿坚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参与诗歌创作的交流和讨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区别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第三条道路写作异军突起,简宁成为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倒影》作为代表作之一入选第一卷《九人诗选》。
简宁现供职于空军文化部创作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天真》《倾听阳光》《简宁的诗》,创作有电影剧本《中国月亮》《赵氏孤儿》、电视连续剧《神捕十三娘》《红衣坊》、电视政论片《国家天空》等。长篇报告文学《摇撼光之树》,中篇小说《第二击》,译著长篇小说《女巫》([瑞典]拉格维斯著),论文《在返回的途中》《咏叹与震惊》,短篇小说《插曲》《大水河》《沐浴》等。简宁近作还有《李晓刚画话》。
青年导演叶江天,潜山县黄柏镇大水村人,生于北京,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北美有长达十年的生活经历,在北京与洛杉矶都有优秀的影视制作团队,并在中美两国都有丰富的拍摄经验。
独立制片编导过5部短片作品;在中国与美国参与过的短片作品拍摄近50部;广告,MTV, 企业宣传片等近10部;长片电影的拍摄参与过3部。第一部短片《狗子》曾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2009年度最佳学生电影奖”。作品还包括《乐途》、《飞行的屋顶》、《加州故事》等。《米酒》取材于湖南长沙,通过表现一位贩卖米酒的老汉的疾苦生活反应社会现状。
伟业多经
种养加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实行集体生产经营制度,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全村兴起了发展多经热潮,当时的宣传口号是:“山区奔小康,发展栗茶桑”。由于销路不畅,保管问题又得不到解决,板栗产业受制于多种因素始终停滞不前,而茶桑因市场产销对路逐渐形成产业,高峰时,年产干茶6万余斤,产值达百万元。蚕桑85%农户都有种养,平均每户达到1.5张种,全村产值一百多万元。到2000年以后,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力需求旺盛,人工工资普涨,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出门务工经商,茶桑,特别是蚕桑产业逐渐式微,到如今规模不及高峰时三分之一。随着部分农民工在外地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凤还巢”现象,如水口组的庆丰养猪场,占地1000余平米,年出栏生猪达300 头。部分务工青年在外增长了见识,纷纷筹划上马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针对山区特色选准项目。大水村地处大别山前沿过渡地带,又属北亚热带气候,周年雨量充沛,雾霭萦绕于山山洼洼,加之黄棕沙质壤土和洁净空气,特别适合名优茶叶生产。三家茶叶加工厂的诞生,为大水村茶产业的产供销一条龙提供了基础条件,相信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大水村的茶叶一定会名扬四海。
新兴产业:食用菌是大水村通过多方考察,于今年引进的村集体项目。经反复论证、选址,目前已经进入了基础设施施工阶段,即将上马。通过本村农户少量栽培观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项目占地70000平方米,投产后,预计年产木耳可达10万棒。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解决大量劳动力临时就业,同时还能解决农业秸秆的出路问题,可谓是动一发而牵全身。
村貌农情
大崇山景区:历史记载叫“大崇山”,由于读音传讹,民间都叫“大丛山”了。
大崇山海拔676.5米,虽然谈不上巍峨,但其山脉绵延数十里,北抵官庄的光华村,西北连接彭河塔畈后与板仓余脉延续,西南与昆仑山相望,南部横亘黄柏数个行政村。
大崇山,是黄柏山区标志性山峰,区域内有数条大小河流或环绕、或流经。黄官公路从山脚蜿蜒而过,是潜山县北部地区交通要塞,也是北部山区连接舒城县的主要通道。驾车于该路段向东眺望,大水村山山水水尽收眼底,连大水河流域两岸人家,也隐隐约约闪现于车窗的某些瞬间。之所以说闪现,是因为大崇山沿路森林茂密,驾车行进状态下插空眺望机会较少。不止是延公路一线,整个大崇山由于各级政府和山林承包人重视森林绿化,现在的植被已今非昔比。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显著改善,多年不见的獐子、山羊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于山麓野岭之中。
崇山有:天门、金鸡门、坨子石、棺材石、滴水岩等自然景观,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
滴水岩坐落于大水村西侧山崖、黄官公路线上。从大水村前往官庄,向左边看,是一个巨型山洞。走进洞内,感觉似山岩。岩洞高30米,宽20米,深15米,能容纳几十人活动。山洞岩壁上,有一股清泉顺岩缝汩汩流淌,任凭干旱百日,此股清流经年不断,故曰滴水岩。
滴水岩在方圆百里享有一定知名度,人们一提滴水岩,就知道是大水村的一个景点。
笔架山: 顾名思义,因形似笔架而得名。笔架山坐落于大水村东北部,与暖窝寨比肩而立。据山下老人传言,笔架山山坳里很久以前是块风水宝地,村庄里出现好几代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当官后又连带家眷陆续迁出,才至于到如今人烟稀少。又有一说,笔架山对面曾经有一块砚池石,砚池石惟妙惟肖,与笔架山构成绝配。后因山中一次洪水将砚池石冲走,从此笔架山因失去砚池石而神灵不现,很长一个时期人丁发达之光景不再。时事更迭,最近几年,笔架山又开始活泛,山里人家又逐渐奔富了,有钱了就合家迁往交通更方便的集中点居住。村庄陆续迁出以后,笔架山区域传统农业式微,山林和植被反而逐渐变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已被有关方面列为开发区域。
暖锅寨地处大水村东北部、官庄镇与大水村交界处的山岭之中。远远望去,山阴绰绰,浮云逸逸。山顶危石高耸,悬崖缝隙内兼有或松或杉或枫或柏零星点缀,更显得雄伟嵯峨。
据传,此寨为元末明初反军头领余公亮为抵抗朝廷而修筑的山寨。山寨建筑以石头为墙体,经数百年风雨侵袭和山体变化,至今仅存部分石墙遗迹。行至跟前,睹物感事,顿生命运无常,世事沧桑,和谐社会是多么美好之感慨。
大水河,上游来自岳西魏岭,经彭河、泥河、体元之后汇入蒋河,蒋河流域是本村大水河的直接水源地区。大水河在大水村横贯约3公里,与黄柏河合并汇入陆河,一齐成为大沙河流域的上游。
发源于岳西高山峻岭的大水河,一路奔腾欢唱,流经本村时,由于地势平坦,河床变阔,流速急遽转缓,深度也在次第加强。以至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水村民及官庄方向的村民贩木材到桐城青草,在大水河街扎竹排,改肩挑背扛为水上运输,把“水之利”用到极致。
大水河是大水村标志性河流,历来是官庄、水贵、后冲前往潜山、安庆的水上通道。北边人走旱路前往龙关和县城,要从大水河街涉水经过。在龙官公路及蒋河大桥未建成之前,村民饱受淌水过河之苦。
大水河有其特有的深山峡谷气候和小区域生态环境,由于其上游地区全部是崇山峻岭,从来就不曾污染,水质清冽见底,时有游鱼在河中嬉戏追逐。尤其是近些年禁止电鱼后,小河鱼得到快速繁衍,渔民捕大留小,现在各地客人来大水游玩,必定要亲尝农家特色菜---青椒炒河鱼。
随着全县全域旅游序幕拉开,大水河两岸,依仗下浒山水库的带动,必将得到跨越式发展,大水河也必将更加声名远播。
史韵竼音
彭家老屋:位于王庄村民组的彭家老屋,建于明末,最早为叶氏住居,于清初被彭氏族人购买。自彭家买得此屋至今已是第七代,据此判断老屋存世已达200年之上。该老屋建筑面积约800平米,现保存堂厅和门厅。值得一提的是,彭家老屋门前一方水塘中,横卧一块浑圆浑圆的巨石,有人想钻开巨石砌坝,可是刚凿开一个口子,便见渗出血水一样的液体,赶快放弃了。据说,彭家老屋为倒着的鹅形,水塘里的巨石就是鹅蛋。外人来此颇觉新鲜,依指引从特定角度观看,的确很像一只正在生蛋的巨鹅。
古村落多建于明清时期,明三暗五、徽派建筑风格。屋内砖、木、石雕精美,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文物价值。
水口老屋又叫张家阎屋,还叫张叶二姓,二姓者乃因为老屋混住着姓张和姓叶、且相互攀亲的故是。张家阎屋来历:张家族人张玉张,被族长委托管理老屋内务卫生,因玉张其人生性秉直,而且生有一对浓黑眉毛,遇事严苛,凡人细事稍不注意,动辄得咎。族人很怕他,谓之阎王,外人则谓之阎屋。老屋留存乾隆年间匾额一块,
东冲大屋,明末叶时荣建造,明代建筑风格。大屋堂厅门楣是“为善最乐”,反映了当时的叶氏族人豁达大度的人生观,对历代后人无不启迪有加。堂厅正中悬挂培根堂匾额一块,至今保存完好。培根是黄柏叶氏十六世祖,在当时颇有声望。以其字号为支派命名,可见一斑。
百年古树
大枫树位于东冲大屋。该树树龄约300年,高38米,粗4.5米,树冠直径25米,是大水村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树。该树外表沧桑古朴,树体突兀,枝丫遒劲,枝叶繁茂,傲然屹立于田垄阡陌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