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 天柱山:茶旅融合的绿色实验

[复制链接]

帖子
5291
威望
0 点
红花
865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5-4-15 16: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评估。以惠民富民、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为宗旨,天柱山是如何利用地质条件,发展茶经济,带动公园居民就业致富增收的?面对休闲旅游风生水起之势,天柱山将走出一条怎样的茶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 态——美丽茶乡“催生剂”
  阳春三月,小雨初晴,煦暖的春阳洒满山山岭岭,山谷间云蒸雾绕,天柱山显得格外的清新亮丽。茶香氤氲中,茶歌声清翠嘹亮。远远望去,茶叶基地青翠欲滴,一派生机。
  在游客眼里,天柱山不仅有“峰雄、石奇、洞幽、水秀”的地质景观,有“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丰富文化积淀,而且,星罗棋布的茶叶基地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1年,天柱山晋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专家称天柱山坐拥“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景观”和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皖江文化研究学者郑炎贵认为:“21亿年的地质变迁,不仅造就了天柱山外在之美,也孕育出独特的内质,良好的地质环境为茶叶种植和绿色经济发展赢得先机。”
  茶叶种植与茶的品质取决于生长环境。天柱山所在地潜山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大别山霍潜最高峰多枝尖至天柱峰一线构成天柱山主脉,多为中山和低山。由于天柱山地区处于北纬30度附近,长年云雾笼罩,林荫掩蔽,其土壤、光照、温度、湿度均适宜茶叶生长。早在古代,当地先民就利用这种优势,广泛种茶,潜山因此成了久负盛名的茶乡。
  经多方查证史料,该县种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以前。唐朝,天柱茶就驰名全国,并载于我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宋代,被英国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梦溪笔谈》一书将天柱山茶列为4种国宝级名茶之列。清代,天柱茶成为朝廷贡茶。
  不仅如此,种茶业的繁荣也让茶文化卓然而兴,与茶经济发展互促互进。采访中发现,春天的茶园生机盎然,采茶歌声和黄梅小调在山山水水间飘荡不息。
  郑炎贵认为:茶的平静不激,内敛澄清,与古代哲学思想相契合,加上天柱山地处江淮交通要冲,文人际会,使得天柱山茶内涵独特,并衍生出茶诗、茶联、茶歌、茶戏、茶舞等文化现象。
  “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戏,源于皖鄂一带的采茶调,现在的天柱山茶歌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俗文学因素。”郑炎贵补充说。
  茶产业——百姓致富“钱袋子”
  共享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是地质公园发展的最终目的。立足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长期以来,该县在谋求天柱山地质公园发展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锁定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早在2009年,该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成立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从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力扶持产业发展。2012年初,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加大天柱山地质公园发展力度,加速文化项目建设,同时,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将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落到实处,具体的做法就是鼓励引导和扶持当地村镇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严把公园企业准入关,加速旅游与三产的融合。
  近几年,公园各乡镇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优势板块,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等,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量涌现,区域经济得以提速发展。潜山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县”。
  出身农家的蒋泽艳从良好的地质环境和天柱山旺盛的旅游人气中发现了商机,他立足公园茶种植环境,成立恨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并领衔成立玉佛香茶业专业合作社,公司以资产资金入股,带动土地入股的有106户农户。目前,建设基地2000亩,已成林200亩,年产茶万余斤,出售茶苗500万株。
  蒋泽艳介绍,合作社为当地中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全年采茶用工120余人,采茶人均收入5000元。育苗基地日用工100多人,年工资支出150万元。合作社形成了“拳头效应”,带动了当地闲置劳动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三留”问题。
  该县余湾村村民王云青,已经72岁高龄,每逢采茶季,都来茶场摘茶,一天能挣百余元,最高一天收入268元,并不比青壮年劳力挣得少。王云青自豪地告诉笔者,她现在不用伸手向儿女要钱,自己也能养活自己。
  “小”茶叶种出“大”民生,茶叶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该县农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0.8万亩、无性系良种4.1万亩,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年产茶叶2500多吨,累计带动2.6万农户、12万茶农。全县茶叶年收益4亿元,人均茶叶收入由2009年的680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500元。
  201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伊布拉希姆•库姆在验收天柱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时对天柱山茶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天柱山地质公园成功之处不仅仅展现了建设成果的丰硕和美妙,还展现了人文与环境、农民与地质公园的紧密联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天柱山公园发展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茶乡游——地质旅游“升级版”
  “天柱山拥有东方最美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全球瞩目的超高压变质带、亚洲珍稀的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洋壳开闭、陆壳诞生、海陆转换、高山隆起、峡谷纵越的神奇演化史有迹可寻。”谈及地质旅游资源,天柱山地质公园办公室主任余国盛做出这样的描述。
  资源禀赋赢得了旅游人气。2014年,天柱山主景区实现接待游客105万人次。乡村游也捷报频传,该县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县乡村游游客达175.15万人次。
  天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卢育平坦言:目前天柱山仍局限于山岳观光和乡村游,地质科考科普游比重很小。要想将地质旅游专线推向市场,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如何利用地质公园这一寓教于游的阵地,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做好地质旅游与三次产业联动,加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旅游产品整合力度,引导游客更多的了解天柱山,认识地球,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余国盛认为,茶与地质存在了诸多内在联系,天柱山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环境为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旅融合将是延伸天柱山地质旅游内涵和旅游产业链的一次破冰之举,在散客游为主的旅游大趋势下,休闲、观光、修学、体验型的地质旅游产品需求呼声日隆。
  目前,天柱山地质公园、县旅游局、农委、旅行社多方联合,谋划茶文化旅游线路调研、考察踩线和编排工作,并准备做出初步市场尝试。
  该线路包含了地质观光、古生物化石考察、人文古迹、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及茶园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活动内容,相对于现有的天柱山旅游产品,茶乡游更加突出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
  卢育平认为,茶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柱山旅游线路单一的短板,但编排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旅游大环境,并建议从茶园观光、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三个方面做茶文化旅游文章。卢育平预测,茶文化体验之旅将增加天柱山旅游的吸引力。
  此前,天柱山卧龙生态农业园曾做出尝试,该园充分利用抛荒田,发展农产品种植、禽类养殖,在此基础上,发展茶园480亩,实现观赏、采摘、制作、休闲四位一体的休闲旅游模式。去年9月,获长三角乡村旅游博览会推荐休闲农业景点,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无独有偶。恨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节为媒,至今已连续三年举办采茶节,安庆新百百货公司员工每年都会前来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
  据悉,天柱山地质公园境内乡镇遍布茶叶基地,每年采茶季,都会迎来游客,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薄弱,游客涉及面窄,仍处于起步阶段。
  该县农委副主任汪顿来介绍,近几年的茶叶基地建设已兼顾茶旅融合,标示标牌、环卫设施、综合服务中心、小品建设及配套设施与基地建设并举,实行“两条腿”走路,力促茶与旅游互促双赢。
  汪顿来表示,农委已顺应天柱山客源市场需求,为将茶文化旅游打造成天柱山地质旅游“升级版”付出了行动,通过举办活动,以节为媒,促销推广,开展公益活动,深入社区传播茶文化知识,利用茶叶展销会,扩大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社会影响。(文/葛玉屏 陈兴旺 图/林潜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5-14 16:11 , Processed in 0.06780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