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我和女神的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7-9-28 14: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家木匠屋往西两里路左右,有个叫郑高头的山洼,玲姐家就住在这儿。每次放牛路过的时候,我们都会在郑高头后面的山头上喊:“玲吖姐,看牛喔!”
1.jpg
  玲姐比我大几岁具体记不清了,但记忆中始终是一位笑意盈盈的大姐姐。怎么去描述这种形象呢?思来想去,还是“女神”这个词比较妥帖,因为她至少具有“女神”的三个特征:一是长得漂亮,记忆中的玲姐是扎着马尾巴的美女;二是性格温柔,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从不发火,从不生气;三是个头很高,比我们这些小不点至少高出半个头。
女神.jpg
  玲姐的父亲水松爷在安庆石化厂工作,对于我们这些连小镇都很少有机会去的放牛娃来说,那是个相当繁华也很遥远的地方,至于有多繁华、多遥远?凭当时脑海中仅有的素材是无法想象得出来的,有时想是不是比天际线还要远。
  每年暑期,玲姐的奶奶珍荣奶都会带她去水松爷那儿小住一阵子,回来后,会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一些见闻,我们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地方,路上没有泥巴而且是平整的,小吖几(小孩)放学后竟然不用放牛和打猪草,真有课本上说的“公园”那种地方,里面真的有滑梯和小动物,好像那个地方就叫菱湖公园,那时就想要是有一天也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就好了。以至从军校毕业分配到安庆工作,我第一件事就是去菱湖公园转了一圈,圆了儿时的一个梦。这个意义上讲,玲姐应该是第一个向我普及城市概念并让我产生神往的人。
菱湖公园.jpg
  玲姐去安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除了能传递城市里新奇的见闻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带回很多故事书、作文书。那时候农村孩子买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需要从母亲看鸡看猪(看,音刊,饲养的意思)、打围子(围子,用竹篾编成,一般长5米、宽1米左右,基本上都是买到外地,具体用途不详)的钱里省出一两块,从邮递员那儿订阅,但由于在山区,邮递员懒得跑,有时一两个月都见不到一本,甚至都不能完整得收到。
  我记得小学时好不容易从妈妈那儿要来两块钱,订了一份《小学生优秀作文》,总共才收到3集。但越是这样,读书的兴趣越浓,已经到了孜孜以求的程度,正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那句话,只要看到印刷的东西,都要拿来翻上一翻,小人书也好、故事书也好、武侠小说也好,来者不拒、兼收并蓄。因此那时最大的乐事就是向玲姐借书看,而玲姐也十分的大方,只要她有的书都毫不吝啬地借给我们,童年读的《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等,好像都是从玲姐那儿借阅的。现在想来,玲姐算是开创了送书下乡这一活动的先河。
书.jpg
  和伟爷一样,玲姐也有一个绝技,叫“琢子“,不知道现在老家的孩子们还玩不玩这个游戏?所谓“琢子”,就是捡五个小石头,打磨成圆溜溜的形状,然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技法把石头一粒粒捡起来,玩的过程中采取升级的规则,先是一粒一粒地捡,然后是两粒两粒地捡,直到最后能一把将五颗石子都捡起来,全部捡完后,还要将全部石子在手心手背来回的翻腾两遍,叫“铺”(或者叫“敷”,大概是这个读音)。谁最先连贯完成这些动作,谁就是赢家。玲姐基本上每次都很快通关,而我们这些小男孩,笨手笨脚的,怎么也赢不了她,记忆中唯一赢过玲姐的好像只有我小叔(他手脚比一般的男孩子灵便,所以长大后当了一个不错的裁缝,看来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天赋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在“琢子”这个事上,对我来说,玲姐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石子.jpg
  玲姐比我高两届,读初中后联系就少了。后来听说转学去了安庆,至于到安庆之后的生活,知道的不是很多。但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这件事没有亲历,都是听伟爷和霞姑说的,说是玲姐去了安庆之后,特别想念老家初中的同学,把每天的早点钱省下来,元旦的时候给班上每名同学都寄了一张贺卡。当时非常为玲姐的做法所感动,但同时也有一点点难过,心里暗自琢磨,我也是玲姐的好朋友啊,为什么没寄给我呢?(哈哈)这个事情对我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于是刚读大一那年的元旦,也借鉴这一做法,用在学校贩卖磁带的钱给还留在高中的同学每人寄了一张贺年片,至今还为老同学所津津乐道。我想,这大概就是山里孩子品质的可贵之处吧,重情重义,怀旧念旧。
timg (2).jpg
  在安庆工作期间,我到水松爷家去看过一次珍荣奶,见到了双莲娘、李俊哥,他们一家已经定居安庆,生活得很好,遗憾的是没见到玲姐,但听说玲姐找了一位当兵的姐夫,当时特别为她感到高兴,因为在我看来,军人始终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嫁给军人是一位女性最好的选择(哈哈,有点王婆卖瓜了)。
  后来我离开安庆调去合肥,再后来又南下求学、北上从业,东奔西跑,离家越来越远,回家越来越少,和玲姐见面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了,直到前段时间在老家两位大哥的直接促成下,建立了一个“大山上的放牛娃”微信群,我们这些童年的朋友又重新聚到一起,畅聊那座遥远的村庄、那些童年的趣事,仿佛时空穿梭般回到了从前,特别是玲姐,依然像小时候一样笑容可掬、美丽大方,丝毫不减当年“女神”的风范,这让我不由得记起了前段时间读到的一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遥祝玲姐幸福安好,遥祝少年时的朋友们幸福安好!(剑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20:09 , Processed in 0.06794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