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童年记忆—打豆腐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7-10-8 17: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回家,妈妈说中午给我做豆腐吃,让我去大奶奶家买几块豆腐回来,我就屁颠屁颠的去了,毕竟我是真的很爱吃豆腐的呀。
3e6a0002152b550d5226.jpg
  大奶奶是我们村有名的豆腐西施,每天清晨都会做上几板豆腐,然后骑车送到镇上卖。
  大奶奶看到我前来买豆腐,便揭开那层濡湿的布,一大块白嫩如玉的豆腐,在褐色的木板上静静平躺,我就隔空用手比划一下大概要多大,大奶奶拿起刀,力道轻柔地缓缓切下,豆腐贴着刀壁顺从分离,再用小塑料袋装着上秤。不似买肉,大斧大刀剁,不似买菜,快速挑拣粗鲁上秤,买豆腐的整个过程,都在一团轻柔缓慢的气场下完成,以保证豆腐完好无损地被带回家。
3e670002290c714ec69b.jpg
  霎时间,脑子里关于豆腐的一方记忆也嫩嘟嘟的晃荡着浮现出脑海。
  说起豆腐,我想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就如它的诞生一样,由黄豆化成豆汁然后再凝固成为块状的豆腐,味道各异、浓淡皆宜。
3e6a0002152e06190670.jpg
  提起豆腐,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彼时年少,我爷爷就是专业打豆腐的,我就是吃豆腐长大的。至今家里还留着那套做豆腐的“老家伙”,只是被搁置在角落,早已布满灰尘。现在爷爷年事已高,便也不会自己做豆腐了,但也是把这好手艺传授给我的爸妈,过年的时候他们俩倒是有机会可以露一手。
  说起做豆腐的工序,我实在是有些汗颜,耳濡目染了好些年,其中原理却不清楚,听爷爷讲了多次,脑袋就是不开窍,只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反应。于我而言,做豆腐实在是一件工序极其繁杂的事情。
3e6b0001f8d8d3c3d150.jpg
  据我的记忆,做豆腐粗略可分为浸豆、磨豆、筛豆浆、烧豆浆、点卤和压豆腐这六道工序。首先要把黄豆浸在水里,大约要泡一个晚上,泡胀变软后,上磨盘里磨成豆浆。然后就是筛豆浆,从房梁上拴根绳子下来,系上十字交叉的木架子,把一大块四四方方的白老布四角从十字架的四个顶端洞里穿过,系紧。下面放一个深木桶接着,用烧好的开水将磨好的豆浆冲成豆糊糊,然后舀进布兜,双手扶住十字架,上下左右有规律地摇晃起来。筛豆浆是讲技巧的力气活,要通过摇动使豆浆和豆渣分离,筛到最后,下面是一大桶豆浆,上面是一大团黄白色的豆渣。这一团豆渣还要狠狠地压挤一番,挤出最后的豆浆,一点也不能浪费呀。豆浆筛好了就是煮豆浆,把豆浆倒到大锅里,灶下添进大块木柴,燃烧起来。
3e6800021fe2aaf50b8f.jpg
  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在做豆腐上我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打打下手,那就是烧火了。每年的寒假,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是打豆腐的旺季,周边家家户户都会挑着黄豆到我家加工成豆腐,一天都停不下来。渐渐地,烧火成了我的标配,虽说会被落得一身灰,可是在寒冬腊月,有一堆火陪着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3e6700022910b45b4f89.jpg
  在烧豆浆的时候,爷爷就会准备点卤的石膏,一边念叨着“一升籽,一盅膏”,一边提醒我该添柴了,因为烧豆浆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火大了会糊锅,时间不够豆浆又不行,这也是一件有技术含量的活。熬到差不多的时候,爷爷就会喊一句“撤火”,意思就是要把灶里的明火撤出去,这时候他就会把豆浆舀进大木桶里,等稍凉一会的时候,准备下一步的点卤。这时候的豆浆可以喝了,家里总要摆上几只碗,放上糖,谁都可以冲一碗甜豆浆喝喝,但这时候大人们往往是忙得顾不上的。
3e6a0002152f66f9a4ad.jpg
  差不多的时候爷爷就开始点卤,将准备好的石膏粉兑上之前留下的冷浆,一只手缓缓地将它倒入热浆中,另一只手用大锅铲不停地搅拌,这可是农家打豆腐最关键的一环。石膏浆太少,豆腐太嫩则不易成块;石膏浆太多,豆腐便显老,吃起来没半点味道,而且,打出的豆腐份量也少。所以农村有“蒸酒打豆腐,充不得老师傅”之说。
  接下来是简短而又漫长的等待。隔几分钟,爷爷就会拿一把锅铲子轻轻拨开静止的豆浆的表层,然后说“还没有来”。大人们都在寂静的状态下焦急地等待。再过半分钟,爷爷再看看,我也会伸头去看,但不知道这是要干嘛。再过半分钟,爷爷再重复同样的动作,这时候可以看见缸里的豆浆在拨开表层后,不再是单纯的液体,而是有一缕一缕的白色的絮状物和块状物。爷爷抬高嗓门说“来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高高兴兴地准备下一步压豆腐的物件。现在我当然明白豆腐的生成是一种化学反应,所谓豆腐“来了”就是化学反应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3e6b0001f8d98833b25d.jpg
  成型的后的豆浆就是大家熟知的豆腐脑了,拌上白糖,我可以吃三大碗嘞。打豆腐的时候总会有家门口的小孩子来围观,奶奶也总会给他们每人舀上满满一大碗豆腐脑,个个龇牙咧嘴的笑着,别提有多满足。
3e6b0001f8dabe5f5aa4.jpg
  压豆腐,将老布平铺在做豆腐的模具中,把比果冻还娇嫩的豆腐脑舀到布上,慢慢铺开,四周的布拢起覆上,上面盖上木板,再压上石块或者青砖,慢慢地,温热的淡黄的豆腐水就淅淅沥沥地渗出来了。通俗易懂地说,其实就是给豆腐脑定型,压出的水份多一些,豆腐就老一些,压出的水份少一些豆腐就嫩一些。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豆腐以一方白嫩身躯融和着天下百味,而吃豆腐、爱豆腐的人更是千姿百态,万般人生。
  童年里观看打豆腐的过程,现在想起,依然记忆犹新,虽然现在很少能吃家里正宗的豆腐,但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一直留在心中。
(文 李红 图 来源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20:07 , Processed in 0.12194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