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
注册时间2015-1-27
帖子5348
精华38
积分93300最后登录2025-5-2

- 帖子
- 5348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87762 枚
|
今“皖”字是古“睆”字的通字。《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睆,《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河鼓在牛宿北面,河鼓共三星,即明亮、美好之意。
古代周天分成十二次,用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到汉代阴阳家们将五行扩大推演,提出天、地、人相应的观点,将星象与地面一些地方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应地上的九州,分出星野,各有所指。今潜山地方古为杨州之域,杨州跨地很广,所对是二十八宿中的斗、牛、女三宿。斗、牛两宿历来并称,潜山地方所对是“斗牛三度至婺女一度” 。“睆彼牵牛”三星照耀,星野相配,其地山水清丽,明亮美好,天人相应,其地之主,明德贤良,地称睆地,人称皖公。周朝封该地为皖国。宋代《国名记》:“皖,伯爵,汉为候,舒之怀宁有睆故城,皖公山、皖伯庙。”民国《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则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其在皖,志逸其政迹。然皖山之阳有庙焉,五尺童子莫不知为皖伯庙,加礼敬焉。无政与惠而有是乎?不贤与才而有是乎?可以觇皖伯矣。入为大夫,出为伯,奄有皖地,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大夫之泽之流,不既长哉!”认为皖伯政惠贤才兼而有之。
历朝历代都尊崇德高望重的皖公,在天柱山的上炼丹、覆盆与麟角两峰之间,建有皖公庵,四周石壁峭立,其西原有唐吕少卿草堂。1989年建炼丹湖,沿岸仙花异草,四时不凋。湖水清洌,岸西灌木丛中,残留的皖公庵柱础、基石等遗迹与水中的天光云影相映成趣。在飞来峰南面峭壁上,凿有窗样的石龛,原供有“相公”。每遇天旱,山民必到相公像前祈祷求雨。据传,相公有求必应,下山途中甘霖随至。百姓奔走相告,是皖公灵验,恩泽久长。皖公庵以祀周大夫皖伯,又称皖伯祠,至清初倒坍。康熙二年(1663年)在皖伯祠后建三立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魏其瑸建名宦祠,移皖伯尊位为名宦之首。春秋继上丁与名宦并祭。祭文:“德音孔嘉,民受其赐,泽流伊长,不啻百世。惟棠有阴,是茇有庇。昭我后人,以瞻以嗣。”皖伯祠所尊的皖伯其人,历代史书记载不详。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记:“皖,偃姓,咎繇(皋陶)之后,春秋时楚灭之。”皋陶是东夷族的首领,相传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明五刑,弼五教。”是我国较早立法、执法、施教集大成者,后虽被舜推选为继承人,因早逝,未继王位。春秋初,偃姓皋陶封地在六国,即今天安徽六安市区域,六安城东8公里,六合公路北侧仍有皋陶墓址。同为偃姓的皖国,其主政皖伯是皋陶之后,其德政惠民是可以认定的。
《汉书·地理志》称:“皖山在潜山。”皖山之下有“皖水”,流经怀宁县东南入长江,其入江处称之“皖口”。长江流经安徽段称“皖江”。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成立安徽省,以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区)为省会。省之西绵亘着巍巍皖山,自古有名,而皖水流经其间,并且是古之皖国,汉以后的皖县、皖城、皖阳、皖伯庙都在安庆府,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诸皖之地。安徽省因于地设而简称“皖”。以古皖地为中心,分安徽为皖南、皖北、皖东、皖西。安徽的山山水水区域地带,名优土特产品,多以明亮、闪光而美好的“皖”字冠名。
三星照耀的古皖地是安徽省的源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创新精神完美地对接融通,必将开辟更加明亮美好的前景。
皖公像
2011年11月11日,巨幅皖公雕塑像屹立在潜山县城东入口广场。
作品结合天柱山的山峰造型,以厚重、有力、雄浑、朴素的大块面形式塑造“皖伯大夫”。“天柱山”象征着积极向上、顶天立地的精神。“皖公”乃是古皖文化的重点与核心,两者结合,浑然一体。身临其境观赏雕塑,使人倍感亲切,人物雕塑尺寸为高一十八点八米,基座高十米。基础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基座取之城楼的基础造型,城楼乃“城”的标志,象征古皖文化中的“三皖”之一皖城,上边刻有古代的纹样——蟠虺纹,象征悠久的历史文化。(朱邦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