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资讯] 省级非遗传承“潜山痘姆古陶手工制作”面临挑战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3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5-8-5 17: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庆市潜山县痘姆乡是“皖西南陶器之乡”,这里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制陶技艺也在民间口手相传,被誉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个世纪70年代,制陶工的年收入比县长还高,娶媳妇都好娶,可如今,愿意从事古陶手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制陶辛苦不言而喻
  黄成红是潜山县天柱陶瓷公司里一名制胚工,也是痘姆陶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30年。虽然不用每天在太阳下暴晒,可盛夏季节,每天也都汗流浃背。
  制胚是整个陶瓷的前置工序,成型是否完好,制胚尤为关键。和泥、捏泥,手工放料、细磨、手工击打,各个环节得一气呵成,稍有懈怠,产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黄成红说,手不离泥,泥不离手,淌着汗只能把头摇摇,不然没法子擦。
  半个小时制胚下来,黄成红满身是汗,就像洗了个冷水澡。黄成红说,做陶瓷,是手工活,也是力气活。由于陶瓷粘土粘性强,和泥得用暗劲,倘若用力不够,劲道把握不好,胚子的硬度就不够。看似手时不时动,它用的都是暗劲,暗劲一用周身都是劲,自然要冒汗。
  黄成红说,这些天,炉火熄灭,制品处于冷却阶段,可一旦烧制的时候,整个窑就像一个大火炉。不过,工作这么多年,他早已习惯在高温下作业了。
2.jpg
古朴的传统陶制品
  制陶工曾是就业的大热门
  黄成红告诉记者,现在这样的环境和以前比起来已经好很多了。“上个世纪70年代,陶器是生活必需品,哪家没有水缸、陶罐呢?那时陶器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买,大门都给挤掉了。”黄成红说,当时一年要烧制40——50窑,为了节省时间,窑温降至五六十度时就要进去装窑,在窑内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脚上穿的胶鞋都能被烫化。
  “虽然工作条件苦,但那时候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当制陶工人呢。”黄成红坦言,他借助大伯父在窑厂烧窑这一“便利”,成功当上了制陶学徒。当时的技艺都是师傅口口相传,黄成红勤奋肯学,踏踏实实学做了10年的制坯,师父见他学得认真,便把手艺全部传给了他。当时烧窑都是一个工序一个大师傅,黄成红靠着对制陶工艺的热爱,硬是学会了制坯、装窑、烧制等一整套技艺,如今也成了“把窑”的大师傅。
  “那时候制陶是计件给钱的,一年的收入上万元,比县长还高,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赚钱的工作了。说句玩笑话,那时候烧窑娶媳妇都好娶。除此之外,烧窑的大师傅社会地位高。”黄成红介绍,当时是制陶业发展的最好期,工作稳定、收入高,还非常受人尊重。
1.jpg
千年龙窑满仓陶
  非遗传承面临挑战
  痘姆制陶生产作坊曾盛极一时,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痘姆制陶一路衰落,到如今几近停产消失。记者在陶器厂走访发现,工人的年龄几乎都在五六十岁,40岁的寥寥无几。做陶器学徒时间长,好几年没有收入,如果学成了,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又不好,所以现如今,全乡制陶工也才三四十号人,都是本地人,年龄普遍较大,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多劳多得,一年工作不超过8个月,其余时间都各自在家务农。跟鼎盛期数千人的制陶工队伍相比,少的可怜。
  痘姆制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涂胜友今年55岁,算是厂里的“年轻人”了。老涂说,他当时喜欢陶瓷美术,20岁开始做陶器,后来当了法人。说到经营状况,涂胜友说并不乐观,只能维持。厂里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腌菜坛、火盆、祭祀用品之类的传统产品,虽说还有些市场,但由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制陶,像工艺品、美术品这样的新产品开拓步履维艰,所以经营不是很乐观。但涂胜友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利用手工制作的优势,开拓新产品,如流水摆钟,小型工艺品等来拓宽市场,以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资来吸引原来从事陶瓷制作的年轻人回来兴业,传承工艺.他们憧憬着,古陶有一天会再度兴盛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3 02:09 , Processed in 0.05371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