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6407
注册时间2018-4-25
帖子1
精华0
积分30最后登录2018-6-13

- 帖子
- 1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29 枚
|
黄梅调未绝
宋思宜
前日看电视,正播放着严凤英版的《天仙配》,爸爸看得很是痴迷,不时跟上两句。
从旁边看着老爸,那一脸沉醉,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表的愁思,也许,这就是乡愁吧。伴着那并不陌生的曲调,我也陷入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之中。
爸爸尤其喜爱严凤英,我是早就知道的。1968年,一个人的死,一个人的生,就是这一层“特殊的缘份”。黑白影像中,七仙女嗓音清脆甜美,朴实圆润,恰好浸润人心的七分,那明快的,真实的韵味,在一个甲子之后,仍如她有神的双眼一般闪耀。我也想像着,出身清贫的爸爸,在儿时苦苦读书以求出头之时,跟随大人勤于农活之际,是不是会偶尔念几句唱词来抚慰贫瘠的内心呢?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中国人心中的家庭乌托邦,也是爸爸在陌生城市打拼的精神力量。现在,曲终人将散,游子不忘归,黄梅调却成为乡愁。自两百多年前黄梅调诞生之日起,千万游子也许散落天涯,但那些经典片段,那个岁月的声音不会消散----那是他们精神的慰藉。
爷爷去世时,爸爸痛哭着,打开手机中的录音,那是爷爷最爱的《小辞店》、《游春》。伴着有些刺耳的哀乐,黄梅曲调唱出了铁汉的温情,一个孝子的怀念。
后来陪着爸爸去县城小剧院看戏。据说这个剧院四十年前就在这儿,现在靠着政府和老乡的资助,勉强度日。简陋的舞台前,廖廖几张桌子,几个老人瞌着瓜子,抽着烟,一时间满地狼籍,烟雾迷蒙,台上的演员,再是卖力,我也无心看了。“严凤英的神韵,没有!”爸爸看完后叹道。怎么会有呢?现在的我们和舞台上的他们都不再是从前的那样了。演员走下了神坛,也走出了观者的心;观者向着现代潮流看齐,将这经典的曲调抛弃,实是可悲!
七仙女和董永迎了来了大团圆的结局,古典黄梅戏的结局可能终将难圆了吧。搬进新居后,爸爸在楼上捣腾出唱歌的设备,常常技痒,自得其乐地唱着在外面难以听到的黄梅戏曲段。我和妈妈也总会捂着耳朵进了房间,相视而笑。
有了老爸这忠实的听众,黄梅戏还怕断绝了不成!
想起一句诗:“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本说的是爱情,即可用了黄梅戏身上:曲调之生命力,有了磐石般的追随者,自不会沙弥。
黄梅调未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