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
注册时间2015-1-27
帖子5348
精华38
积分93292最后登录2025-4-29

- 帖子
- 5348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4 枚
|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的家乡在天柱山,端午的习俗是做端午粑,采用新鲜的小麦粉和粉,放在油桐树叶上发酵,用柴火铁锅蒸出来香喷喷的。
打开朋友圈,别人晒的都是粽子,唯独我们老家那一块做的是小麦粑,很多人不解, 我偶尔阅读到了家门口的诗人海子的《五月的麦地》,找出了答案: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为什么用油桐树叶(老家叫桐子树),我查了一下本草纲目,消肿解毒,治疥癣、烫伤。《福建民间草药》:叶:解毒,杀虫。外用治疮疡,癣疥。原来有治皮肤病的功效。在端午的头一天下午,就得拿着篮子到树上摘最新鲜的桐子树叶,因为摘早了树叶就不新鲜了,所以只能掐在这个时间点上。
端午粑用的面粉就是自家种的小麦,在端午节前10天成熟,然后得赶紧收割,用链垓打出来后挑到公社里去碾粉。旧时节没有现成的发酵粉,都是自己做娘子粉。在三月三做水菊粑时,留点老面下来,晒干做娘子粉,老家话叫粑告子,等到端午再用。端午节前一天下午,母亲就开始作粑:先在面粉中加入娘子粉,再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面团上劲后,放置在盆钵中,盖上一块干净的棉布,既防灰尘虫蚁,又为面粉发酵保温,这个发酵时间至少要半天。下半夜里,面团完全发开,即可正式做粑。把剪贴好的粑叶摆在桌上或者摆在晒襁里,在手中团一团,顺势揪一小块放在圆圆的粑叶上。这个做起来并不复杂,如果觉得手有点黏,就粘点水,做粑的时候用手那一团粉挤在树叶上又圆又好看,当厨房里摆满了做好的粑后,还得等半天,等粑发的差不多大了的时候才蒸。在铁锅里上半锅水,把粑折子放在水面以上,盖上锅盖,开始用大火烧水蒸粑。十几分钟后,发酵后的面粉清香从蒸笼里冒出来,溢满了厨房。
蒸粑是个累活,锅灶里烧的松树枝,上面火气十足,水汽弥漫整个厨房,时常让人透不出气来。特别是出锅那会更是考验人,从锅里取出粑折子,并快速把蒸好的粑一个个拿出来。此环节烫得妈妈时常用手揪着自己的耳朵,又接着干。等粑出来,我便急不可耐地要吃粑,妈妈让我等一会儿,并说:“我儿乖,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哟!”烟气随着下一锅的开始渐渐消退,我拿起一块粑,还是好烫人,于是双手轮番上阵,目的是想让粑快速冷却。这粑在我手中表现出弹性十足,松软软的像蛋糕一般。轻轻咬上一口,松软有嚼劲,甜味也适中。从第一口粑入口,端午前后一个礼拜就是“粑天下”了。我饭吃得少,主食全是粑,一餐吃上三四个就饱了,天天吃也并不觉得烦人。
蒸好的粑第二天要送几个给老师的,就将筷子头破成四瓣,点上红色颜料,在粑突出的中央点上一个图案,代表喜庆吉祥。端午节的上午就用手捏子兜几个带学校送给老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反而很少有机会再吃到那香喷喷的端午粑了。(作者:何红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