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子黄时,新麦登场,端午节也就近了!
“噼噼,啪;噼噼,啪”连枷有节奏的响亮,一声紧一声,一村连一村的接力,间和姑娘、嫂子的说笑,“割麦,插棵;割麦,插棵”的声声鸟鸣,缕缕麦草的清香……盘旋回荡。
“午收”在田园交响曲中拉开序幕,男人女人悉数亮相,孩子们也挎上竹篮,跟在大人后面捡拾落荒的麦穗,眼睛瞄在麦垄,脑子里幻化出盛在篮中的不是麦穗,而是香喷喷的麦粑、青青的粽子、青绿的鸭蛋、粉红的桃子、黄黄的杏子、彤红的麦泡(野生草莓)、还有甜甜的绿豆糕……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麦子多,麦子好,磨面做麦粑,麦粑白,麦粑香……”儿歌挂上嘴边;“焦面鬼”(用细麦秆套上粗麦秆,撕开一端成两侧平举的双臂,扣上带麦节的帽子,拉动细麦秆,双臂能上下颤动的麦秸玩具。)玩在手上。盼到新麦晒干,磨成面粉,端午节随后就到。
主妇们忙完了麦场上的合作,下一场就是单兵展演。各家各户提前几天就开始忙活,采粑叶,择粽箬,悬艾禾,插菖蒲……不亦乐乎!
裹粽子当然必不可少,红枣馅、火腿馅、豆沙馅、莲子馅、什锦馅……貌似心别。三棱锥、四面体、三棱柱……同袍异面。用棉线串起来,一提一挂,口还未及张开,眼、鼻领先陶醉。但这算不得稀罕,盛产稻米的地方比比皆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仿效。超市里汇聚了各地的特产,粽子家族中以浙江嘉兴的五芳斋最为著名。
如今千里之外的名点如同近在尺呎,信手可拈,唯独不见故乡的青桐叶麦粑,可那才叫一方美食!也许因为工艺流传的地域狭窄,产量偏少吧?我原先不知道故乡称作粑叶的学名,因为垂涎儿时的美味,几经比对方才知晓,深究其因,原来青桐叶除了可供观赏,还具清热解毒,顺气和胃,健脾消食,利湿消肿的功效。我也算走过一些地方,除了故乡却别无觅处。
石磨推出来的新麦的面粉,经过箩筛分离麸皮,掺入酒曲,泉水调匀,自然发酵,无需碱水,不必再次揉搓,掌握好发酵的程度才是关键。否则,不是板结就会发酸,或者成型不美。等其“醒”来,轻轻团圆,放入簸箕里此前剪裁摆好的粑叶上,任其自行膨胀、坍塌,不一会功夫,簸箕里一圈一圈的绿叶白花开满一片,那“花”因为面粉的继续发酵,似是特技摄影里花放时的连播,如同美籍华裔女孩们演绎的《茉莉花》造型。待到“花”盛,为防表皮开裂洒些清水,放进蒸笼,端上松枝烧沸的水锅,麦香、叶香、酒香……甜味,耐不住闷热,就会一起挤出蒸笼,呵成一气,越聚越浓,渐行渐远……
揭盖起锅,眼下如雨后的蘑菇,肥厚而湿润;又似哺乳期女人的丰乳,白皙而鼓胀……。背面叶纹清晰,如同千百年前遗存的青桐叶化石。不忍下口,又耐不住诱惑,撕扯开来,表皮之下泡孔密布,状若大小不一的蚁穴,送入口中,面包不及其柔滑,糕饼不及其绵软,那股混合型清香更是只能体会而不可言表,如果替下法兰西香水,美眉们更觉清新自然,说不定会招蜂引蝶!可惜无法收集,令他乡人和城市人只能抽象而欲尝不得。
人们对端午节的释义多种多样,据我所知,应始于春秋,至今已历2000多年,与春节、中秋并称华夏文化三大传统节日。“端”即开端,与“初”的涵义相近,依照地支序次推算,五月是一年中的“午”月,午在地支中是仵的意思,即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是一年中万物生长的鼎盛时期。五日为一月中的“午”日,“午”时为一日中阳光最为充足之时。所以,别称“端阳”、“重五”。战国以后,不同的地域又衍生出:屈原节、女儿节、浴兰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不同的称谓在不同的区域又具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习俗。出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重和爱国教育,国人逐渐趋同为纪念屈原,我觉得与农事相关比较可靠。
水乡可竞舟,山村不能渡。我的故乡五月虽是丰水期,只能供孩子们摸鱼捉蟹、嬉水和农耕灌溉。其时,正值旱粮归仓,秋粮播种,草木繁茂,水源丰沛。“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从声声“割麦,插棵;割麦,插棵”的鸟鸣里,也能听出故乡的端午源于农耕,与中秋相对。
端午过后是夏至,意谓阳极阴生,百虫繁衍。古人以端午为恶日,这一天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皆出,当用艾叶、蒲剑、药囊以驱赶;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以御之。“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箬叶、苇叶、青桐叶皆为新生,各怀药用;鸭子此前以鱼、虾、螺、蚌为食,此时的鸭蛋营养更为丰富。不难看出端午所选食材都具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利湿健脾的功效。艾叶能驱虫,蒲剑可避邪。因此端午的取食同样与时令相关,以适应湿热天气的变化。
至于划龙舟,是因行船与水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历久必成竞技,后人又赋其新意。可见,端午节既具庆贺、纪念涵义,也是养生保健佳期。
在我的故乡,端午节前后的“午收”如同“双抢”“秋收”样繁忙。满坡满畈金黄的麦浪,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换妆青秧摇曳的水波。田野里麦秸、麦桩、漫过清水的新翻的麦田;麦场破碎的麦秆,脱壳的麦粒;厨房里,餐桌上,处处青味幽幽。节日的喜庆,午收的愉悦,秋收的期盼,在一片麦香里拥抱、生长!
如今,生活环境变化,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新潮节日热闹登场,人们对传统节日只知其有,不究其义,态度上也淡漠了许多。
超市里,菜场上,人头攒动,大包小包的成品半成品流出市场,走进家门,城里人的端午是否也如城里的美食少了本来的味道?
故乡的端午节美食虽多,故乡人却偏爱青桐叶上的新麦的蒸粑,或许是珍爱那份特别的气息?
不知今日故乡是否依旧,而我依然留恋那久违而未曾淡忘的新麦的缕缕幽香……(作者:孙泉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
|
|